<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

        1. 34城市民待遇榜:北京戶籍“含金量”傲視全國 珠三角輸長三角

          為何楊超越落戶上海上熱搜,這份榜單告訴你。

          責任編輯:?戴春晨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日常最關心的是什么?

          房子、車子之外,市民們最關心的無外乎是城市給予的“待遇”:優質而充足的學位和醫療資源,清潔的生態環境,以及富有親和力的政府服務。

          在人們印象中,大城市在這些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因為它們無不依賴人口、經濟、政策等資源的多年積累,而非一時的大額投入。而中小城市則因為某些資源的不充足,從而失去吸引人才流動的魅力。

          市民待遇,如何塑造一座城市?

          基于教育、醫療、環境、政府服務四大維度的指標模型,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推出《中國34城市民待遇榜》。這是“理想之城”的最后一張子榜單。評價對象與此前發布的《中國34城公共空間體驗榜》、《中國34城生活壓力榜》、《中國34城市民準入榜》一致。

          評價結果顯示,北京、上海捍衛了一線城市“尊嚴”,分別位列第一、第二;杭州挺進第一梯隊,政府服務僅次于深圳,展現了這座“新一線”城市的軟實力。

          市民準入榜中表現優異的珠三角城市,市民待遇卻落后于同類長三角城市。這對珠三角城市來說是一個警示:市民待遇的好壞,直接影響人才在一地扎根的意愿。

          天津的表現同樣令人吃驚,這座直轄市的市民待遇排名倒數第十,比許多中西部城市都低。這主要因為天津醫療資源相對較少,環境質量相對更差。

          無錫、天津、佛山、泉州、東莞等工業城市都排在20名之外。這些城市的GDP已超過或接近萬億元,但市民待遇相對較差。

          綜合上述評估結果,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認為,在城市競爭白熱化的當前,民生福祉與經濟發展一樣,是城市實力的體現,關乎一座城市的長遠發展。

          在這一賽道上,新一線城市來勢洶洶,杭州在市民待遇上已達到一線城市水平;南京、成都等城市將憑借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優勢向領先者發起挑戰。相比之下,天津、佛山等部分工業城市需改變城市發展思路,彌補市民待遇短板,為城市的長遠發展早做打算。

          教育:北京的學位令人心醉

          無數北漂為何費盡心思想要一紙北京戶口?

          因為教育。

          北京學生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是最好的,幾乎已成共識。在34座城市的評估中,這一共識有充分的數據支撐。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選取雙一流大學數量、普通中小學學生數量生師比、教育財政支出占比等指標,評估一座城市的教育資源。測算結果顯示,北京的教育實力全國第一。

          不管是中小學還是大學,北京的教育資源都最為豐富。北京擁有全國最多的雙一流學校,大部分學校實力不俗。

          北京雖有2000多萬常住人口,但中、小學生數量比成都、廣州、深圳、鄭州等城市少。一方面北京的人口出生率更低,另一方面北京對非京戶籍人員子女入學設有較高門檻。

          充足的教師數量,讓北京中小學生可以享受更為豐富的師資力量。北京中學生師比僅6.24,也就是說1名北京中學教師只對應6.24名學生,是34座城市中負擔最輕的。

          “教育第二城”是南京。南京的高校數量僅次于北京、上海,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兩所A類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10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中小學教育方面,南京實力也不弱。小、中學生師比分別為10.22、15.25,從這個角度看,南京小、中學師資資源分別排名第七、第四。

          江淮區域自古尊師重教育,學風濃郁。這一傳統延續至今,長三角地區擁有大量優質高校,在此地區出生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各區域最多的。

          相比較之下,珠三角地區的教育資源比較薄弱。在高等教育中,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出現明顯的“瘸腿”現象:高職高專教育資源豐富,但大學教育資源匱乏。

          廣州僅5所高校進入“雙一流”高校名單,深圳、佛山、東莞榜上無名,在沿海地區實屬罕見。當前,這三座城市正努力外培內引,試圖補足高等教育的短板。深圳已成功引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等優質高校,佛山已引進北京理工大學研究院,東莞則在籌備大灣區大學。

          盡管珠三角的四座城市教育財政支出占比都不低,但師資力量沒有跟上。相較全國平均水平,廣州、深圳小學教師相對缺乏,而東莞、佛山中小學教師都不夠。

          深圳已然認識到自身的教育短板,高薪聘教師的新聞屢見報端。近五年,深圳累計財政性教育投入達2800億元,年均增長20%,總量及增幅均居廣東省第一。同時,深圳近五年新改擴建了150多所公辦中小學校,新增25萬個學位。

          中部地區的教育資源也令人擔憂。鄭州、南昌、長沙分別位列倒數第一、第三、第五,武漢亦排在20名開外。

          武漢、長沙高教資源相對豐富,也有多所至今仍實力超然的百年中學,但綜合測算下來,整體教育資源相對較差。長沙短板在教師資源,中小學生師比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意味著長沙小學、中學教師都不夠。同理,武漢小學教師也不夠。

          對此,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認為,不管是珠三角地區還是中部地區,這幾年對外來人口都極具吸引力,但考慮到城市的進一步擴張和長遠發展,必須加大對教育的投入。

          對大城市來說,教育是一本萬利的投資。已有研究表明,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持續提高能夠減輕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

          醫療:天津的床位令人心碎

          醫療資源沒有教育資源那么集中,不同區域都有自己的好醫院,在床位、醫護、衛生健康財政投入方面各有千秋。

          醫療體系錯綜復雜,我們選取多個指標來衡量城市的醫療資源,包括醫院數量、每千人床位、千人執業(助理)醫師、千人注冊護士、衛生健康支出占比人均衛生健康支出,兼顧醫療服務的數量與質量。

          評估結果顯示,北京依然是第一。北京擁有的醫院數量僅次于重慶,醫護資源也不缺乏,人均衛生健康支出僅次于深圳。

          令人意外的是,許多沿海城市的醫療資源不如中西部城市。醫療資源最多的前十座城市中,中西部城市占據六席,其中中部城市獨占四席。

          昆明醫療資源得分僅次于北京。昆明醫院數量比廣州、鄭州等千萬人口城市都多。分攤到個體身上,每1000個昆明常住人口有9.22張床位、6名護士。

          鄭州擁有坊間戲稱的“全球最大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床位數讓其他城市望塵莫及。鄭州的千人床位數在34座城市中最多。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比對數據發現,成都、武漢、長沙等醫療資源較豐富的中西部城市,同時也是強省會城市,GDP首位度超過或接近30%。

          這也就是說,這些城市的醫療資源不光供給本地常住人口,也要滿足省內其他城市人口的醫療需求,實際醫療負擔比榜單呈現的更重。

          而分析醫療資源匱乏的城市,福建的泉州、福州、廈門和直轄市天津的表現讓人驚訝。

          泉州雖然是福建省的GDP第一城,但人均衛生健康支出在三座城市中最少,僅938元左右。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泉州缺床位、缺醫生、缺護士。綜合下來,泉州醫療資源在34座城市中最少。

          直轄市天津的醫療資源表現類似。天津有441個醫院,但每1000名天津人只有4.37個床位,而全國每1000個人有6.03個床位。因此,天津定下未來15年內病床數接近翻番的目標不足為奇。據今年8月份公布的《天津市醫療衛生機構布局規劃(2015-2035年)(2019年修訂)》,到2035年,全市病床總規模將從現在的6.8萬張增加到12萬張左右,每千人床位數將增加到5.8張。

          醫療資源和經濟實力不匹配的城市還有佛山、東莞和深圳。深圳不如沈陽、烏魯木齊,東莞比不過寧波、無錫、貴陽,佛山倒數第三。

          深圳看病難一直飽受市民詬病,醫院少、實力差、費用貴、分布不均,看大病就得往廣州跑。

          這些年來,深圳想了不少辦法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砸錢,2019年深圳人均衛生健康支出達2496.35元,在各城市中排名第一;創新制度,區域醫療中心“建高地”,基層醫療集團“強基層”;啟動“三名工程”,引入名醫、名院、名診所。

          從數據來看,深圳提高醫療服務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環境:有錢的城市也有碧水藍天

          優質的環境,是否只存在于經濟較不發達地區?

          生活在深圳、上海、廣州等地的居民會告訴你,不是。這些城市經濟發達,也擁有碧水藍天。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搜集2019年空氣質量達標率、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數據,評估34城的環境狀況。評估結果顯示,一些城市能兼顧環境和經濟的發展,而一些城市尚未實現環境質量與GDP脫鉤。

          需要解釋的是,衡量一地的環境質量,空氣質量、水質、土質必不可少,但考慮到數據的可得和準確,研究中心選擇了數據最為齊全的三項指標。綜合34座城市的環境質量排名和GDP排名,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發現,34座城市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城市已實現了環境和GDP的良性循環,表現為GDP、環境質量排名都靠前,這類城市包括深圳、重慶、上海、廣州等。

          深圳所在的珠三角地區,其空氣質量在全國三大城市群中率先連續三年穩定達標,2018年退出藍天保衛戰三年重防區。

          水污染治理也跟上腳步。深圳曾是重點城市中黑臭水體最多的城市,過去四年投資上千億治理,如今已全面消除黑臭水體,被國務院評為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5個城市之一。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認為,這些城市的經驗破除了“大城市污染更嚴重”的偏見。合理的產業規劃、科學的環境管理、不斷的技術革新之下,雄厚的經濟實力能成為改善環境的堅實后盾。

          對比之下,北京、武漢、天津等城市,還未跨過拐點。這些城市都是“萬億GDP俱樂部”成員,也是空氣質量不達標地區。

          而廈門、昆明、貴陽、南昌等城市,擁有優質的生態環境,但GDP排名較低。在維護優質環境的同時,這些城市應當挖掘生態環境優勢對經濟的正向作用,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發展生態旅游、健康養老、綠色農業、數字經濟等綠色產業。

          第四類城市既沒有環境優勢,也沒有GDP優勢,還處在以環境換GDP的階段,典型代表有石家莊、太原等,西安、濟南也接近這一類型。一方面,在城市規劃和產業規劃中,這些城市應當向綠色產業、公共供給品傾斜;另一方面,對現有的基礎設施、污染企業、生活方式等進行綠色化改造。

          數字政府服務:有“智慧”的杭州超越北上廣

          評估市民待遇,政府服務不可缺席。辦證、上稅、開店,入學、買房、養老金,政府服務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我們選取來自第三方機構的組織機構、制度體系、治理能力治理效果數據,評估城市的數字政府服務水平。

          測算結果顯示,整體上南方城市好于北方城市。前十名中,只有北京、青島兩座北方城市。青島、廈門、蘇州的表現都比本省省會城市更好。這與大眾的觀感一致。

          深圳數字政府服務水平最高,尤其是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方面最具優勢。排在第三的廣州,組織機構和制度體系上稍顯弱勢,但治理能力與深圳并列第一,治理效果僅次于深圳。

          廣州、深圳同屬珠三角地區,兩座城市在數字政府服務方面的表現也契合了城市精神:創新與務實。它們擁抱數字技術,注重實際應用,收獲民眾好評。

          杭州力壓廣州、上海、北京,成為數字政府服務當之無愧的“一線”城市。杭州在組織機構和制度體系方面表現較為突出。例如,杭州在電子政務、“互聯網+”等領域均有專門機構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部署,還擁有杭州市云計算與大數據協會、杭州市數據資源開發協會等多個社會組織。

          貴陽是前十中唯一一個西部城市。貴陽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制度體系上。為推動數字經濟高速發展,貴陽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數字政府和數字生態政策體系。前者涵蓋了數字政策、數據管理、數據安全等類別,比如全國首部大數據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規《貴陽市大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后者包括數字經濟、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

          【數據來源】

          市民待遇榜分為教育、醫療、環境、政府服務4項一級指標,16項二級指標。數據說明如下:

          教育子榜單包括6個二級指標,其中:

          雙一流學校(學科)數量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普通小學、中學學生數,普通小學、中學生師比來源于《2019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普通中學包括初級中學和完全中學;

          老師數為專任教師,指具有教師資格、專門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員,包括臨時(一年以內)調去幫助做其他工作的教學人員;

          生師比為學生數量與專任教師數量的比例;

          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相關數據來源于34市財政局-2019 年預算執行情況;

          醫療資源包含6個二級指標,其中:

          2019年醫院數量、每千人床位、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每千人注冊護士相關數據來源于34市統計局以及34市衛健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人均衛生健康支出、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衛生健康占比相關數據來源于34市財政局-2019 年預算執行情況;

          生態環境包含3個二級指標,其中:

          2019年空氣質量達標率來源于34市生態環境局-2019年生態環境公報,

          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來源于《2019中國城市統計年鑒》;

          指標所涉及人口數據均為2019年常住人口;

          數據處理:郭倩倩 鄧麗萍 石登江 向璽如 王鑫 譚華瑋 師雨欣

          網絡編輯:鄧麗萍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久久青青亚洲无码AV黑人
                <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