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城公共空間體驗榜:杭州、成都逆襲一線 佛山、泉州掉隊
“網紅城市”反超經濟強市,為什么?
責任編輯:戴春晨
站在人口流動的角度看,過去三四十年,中國城鎮化進程至少經歷了兩次重大轉向:
改革開放早期,沿海地區工業化狂飆突進,從洗腳上田的農民到“辭職下?!钡捏w制內知識分子,離開固守的土地和崗位,進入深圳、上海浦東等地,形成“人隨產業走”的歷史洪流,這一時期可稱為“就業價值導向”;
進入新世紀尤其是近五年,移動互聯網浪潮迭起,勞動力主體發生代際轉移,80 后、90 后“打工人”并不滿意于單向度的“掙錢機會”,更加關注城市生活中獲得的體驗。
這一群體性訴求在地方政府頻出人才政策后,于四五年前形成落戶就業的遷徙潮流,一些地方出現“產業隨人走”的現象,這一時期可稱為“就業價值”與“體驗價值”雙重導向。
與上世紀的“打工人”不同,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人們,更加期待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雙重富足。
如何提升城市的公共空間體驗,從而留住和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這是轉型中國重要的“城市之問”。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嘗試通過量化評估模型,呈現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的“體驗值”,呈現理想之城的重要側面。
我們綜合人口規模、城市能級和經濟體量等因素,從全國300多座地級以上城市中選取34座城市(涵蓋超大城市、特大城市、I型城市、以及萬億和準萬億城市),作為觀測對象。
我們認為,公共空間是人們認知城市、構建城市身份認同的核心元素,構成城市“體驗價值”的基礎。
消費空間、文化空間、綠色空間是人們日常生活接觸的最重要的公共空間,交通出行則提供家庭與公共空間、連接不同公共空間的連接渠道。觀察這四大維度,足以呈現人們對城市生活的體驗感。
因而,評估模型運用主成分分析法,通過官方統計、公開爬取等獲得數據,從消費空間、文化空間、綠色空間和交通出行四大維度衡量上述 34 座重點城市的公共空間體驗價值,推出《中國34城公共空間體驗榜》。
評估結果顯示,公眾印象中的“一線城市”出現略微變化。站在公共空間體驗視角,一線城市已難言“穩坐”前列,杭州、成都等新晉“網紅城市”正在發起兇猛的挑戰。
榜單顯示,北京和上海評估分值遠超廣州和深圳,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與經濟中心依然擁有各類公共空間資源優勢;
杭州與成都兩座“網紅城市”憑借在購物消費領域的超強表現,成功沖進“一線城市”行列,其中杭州以極其微弱的優勢反超深圳,而成都則以較小差距,緊隨兩座城市之后;
另外兩座“網紅城市”廈門、西安以不太大的差距緊隨其后,呈現出“準一線”潛力。
區域分化:東強中弱 西部崛起
從評估結果上來看,34城的公共空間“體驗值”呈現出東部、西部較高,中部相對低的分化。這與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的梯級分布格局大相徑庭。
榜單顯示,在公共空間體驗比較中,我國34個主要城市呈現出明顯的區域分化特征。
東部城市處于遙遙領先的位置,成都、重慶、西安呈現崛起態勢,其排名已經超越中部的“頭部”城市。
東部地區以上海、杭州、廈門、南京4城入席十強名單強勢領先;
西部憑借西安、成都、重慶三強緊隨其后;
中部城市整體排名靠后,僅有武漢進入前20名。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認為,公共空間體驗區域分化的背后,其實是購物空間、文化空間、生態空間等“體驗”資源分布的不均衡。
東部城市經濟發達,政府財力雄厚,在進行城市更新、增強體驗值上具有天然優勢;
成都、西安和重慶等西部城市盡管常住人口規模龐大,但土地空間較為廣闊,能夠供給更多“空間”;
夾雜東部和西部之間的中部城市,由于產業和城市空間已達一定程度,加之人口快速涌入,公共空間資源遭遇“稀釋”后呈現出尷尬的稀缺。
城市群公共空間“體驗戰”
從城市群的視角看,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重點城市群均呈現出獨特的個性。
京津冀地區北京“一枝獨秀”。北京憑借文化場館豐富度、星級酒店數量兩項指標分值排行第一,累計七項指標分值進入前五的5A成績,奪得公共空間體驗榜的第一名。
可惜京津翼地區只有月亮,未見星星。天津與石家莊多項指標處于中下排名,分別位居第20、第30名。
長三角城市群均衡優化。長三角的均衡性不僅表現在多城市入圍十強,而且在多個指標中均表現良好。
例如,文化空間體驗六強中,長三角獨占半壁江山,滬杭蘇以第二、五、六的優異成績傲視群雄;
消費空間體驗上,三城再次攜手入圍十強;
在交通出行上,雖然排名不甚理想,但作為國內首個實現地鐵互聯互通的城市群,長三角智慧交通一體化始終走在前列,未來可期。
成渝消費空間體驗領先。成渝雙城經濟圈在消費空間中表現優異,成都更是在在購物空間豐富度上摘得桂冠。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公開爬取的數據顯示,成都擁有購物中心共計195處,名列第一,這意味著,在吃喝玩樂這些事情上,成都人比一線城市的人們還要幸福。
粵港澳大灣區生態體驗整體靠前。榜單顯示,廣州、東莞、深圳在綠色空間體驗上奪得三強,佛山同樣表現喜人。灣區城市一路飄“綠”,長勢喜人。
指標分析
消費空間:成都豐富度超一線
消費空間體驗包括購物豐富度和消費者滿意度兩項指標。
消費空間體驗包括購物豐富度和消費者滿意度兩項指標。
從購物豐富度指標上看,成都超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位列第一,杭州、重慶、西安等“網紅城市”位居前十。成都消費空間實現單點突破,超越一線城市。
消費者滿意度數據來源于消費者協會,主要從消費維權、消費環境和消費供給三個方面進行衡量,長三角地區憑借消費便利性以及較好的消費環境整體靠前。
文化空間:京滬遙遙領先 一線城市精神可棲
文化空間體驗衡量城市對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追求的滿足程度,包含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文化藝術空間豐富度和星級酒店數量三個指標。
北京、上海在文化空間體驗得分中,憑借文化藝術空間豐富度大比分拉開與第三名深圳的差距,遙遙領先。抗住人口規模擴大、城市空間緊缺的壓力,實現公共空間供需相對均衡。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獲取的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全市目前擁有各類大型博物館、文化館、藝術館共計199座,上海156 座。
在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這條賽道上,大連和深圳異軍突起,以人均藏書量3.6冊、3.3冊的成績分別一二名,遠超過國際圖聯人均2冊的標準。
深圳更是憑借政府雄厚財力打造“圖書館之城”,2019年全市公共圖書館年度經費總投入8.20億元,同比增長19.92%;全年進館讀者3535.51萬人次,人均進館2.65次。這座年輕的城市正用閱讀摘掉“沒文化”的帽子。
綠色空間:廣州立體綠化突破
綠色空間體驗以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主要指標,衡量城市公園綠地發展情況。
榜單顯示,廣莞深三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位列前三,廣州以人均20.26平方米的公園綠地拔得頭籌。
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與城市建設用地的日益緊缺,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擴大綠化面積,平衡經濟效益與綠色生態需求是城市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對于這一問題,綠色狀元廣州給出答案:建立立體綠化,構建第五空間。2016至2019年底廣州市立體綠化累計建成53萬平方米,城市群第五空間突破進行時。
交通出行:廣州多形式交通均衡領先
交通出行體驗衡量人出行的舒適、便捷程度,主要包括萬人公共汽車保有量、千人地鐵長度、機場吸引力三項指標。
交通出行體驗大致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榜單顯示,廣州、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前五。
廣州在千人地鐵長度指標一騎絕塵,萬人公交車保有量與機場吸引力同樣不容小覷,獲得交通出行總榜第一。據了解,廣州現已建成開通14條、515公里的地鐵線路,通車里程世界前五。北京在三個二級指標同樣表現相對均衡,交通總成績第二;
廈門擠進交通出行體驗值一線行列,第四名的優異成績,得益于其在萬人公交車保有量與機場吸引力上兩個指標。從民航旅客年吞吐量數據來看,廈門以2741萬人次位于第13位,機場客運承載能力遠大于其常住人口數量,也證明廈門作為旅游城市的吸引力。
工業強市不如“網紅城市”
榜單顯示,總榜十強除去四座一線城市外,其余六座均為近幾年在社交平臺爆火的“網紅城市”,杭州更是以微弱優勢超過深圳,成功搶奪“第四名”寶座;成都則以較小差距排名第六;廈門、西安、南京、重慶等四座城市分別位居第七到十名。
憑借在購物豐富度、消費者滿意度、文化場館規模等指標的優秀表現,“網紅城市”成功“擠掉”諸多經濟強市,拿到前十名的“寶座”。
與“網紅城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老牌工業城市在公共空間體驗上則處境尷尬。天津、寧波、佛山等工業經濟城市,掉出第15名甚至第30名開外,呈現出“逆 GDP排位而行”的態勢。
在34座城市的排名競賽中,廈門的公共空間體驗榜排名第7位,比GDP排名高出20位;西安則高出GDP排名15位;與之形成反差的,泉州的公共空間體驗榜排名比GDP排名低16位,佛山的公共體驗榜排名比經濟排名低14位。
從具體“得分”情況,“網紅城市”的各項指標均領先大部分工業經濟強市。工業經濟強市可謂是“全線失守”。
泉州公共空間體驗排名排名最末,在“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萬人公共汽(電)車保有量”、“千人地鐵長度”、“人均公園綠地面積”4個指標上均位于三十名及之后,但其在2019年34城GDP中排在第18位。
佛山表現同樣不如人意,GDP與公共空間體驗34城排名位差14,剛剛加入GDP萬億俱樂部的新銳成員,在公共空間體驗上卻沒有趕上新晉的“網紅城市”,尤其在消費空間體驗值的比拼中處于劣勢,購物豐富度與滿意度兩項指標均較為落后;文化空間體驗值同樣位處中下水平,文化藝術空間豐富度僅為東莞的一半,有較大進步空間。
同樣位差明顯的還有寧波、天津、無錫等老牌工業制造業強市。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網紅城市”對工業經濟強市的反超?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比對發現,公共空間體驗差距背后,是城市產業結構和人口結構的差異。
泉州、佛山等城市制造業、縣域經濟發達,制造業從業者群體比重最大。該群體對購物消費體驗不夠敏感,消費頻次和“投入”力度不及杭州、成都等城市,以致無法帶動市場主體壯大商圈規模;與此同時,制造業從業者相對高學歷人群而言,對博物館、藝術館的需求城市更低,故而無法推動城市對文化空間設施的進一步建設。
杭州、成都等“網紅城市”,不僅需要滿足本市人口吃喝玩樂和精神追求,同時需要將公共空間的體驗作為吸引外地游客的重要賣點,故而投入資源更多。因此,兩種類型的城市呈現較大的差別。
公共空間體驗榜呈現的城市座次,呈現出中國城鎮化“體驗價值轉向”的演進狀態。
天津、寧波、佛山等東部城市發展進程中,以“人隨產業走”為標志的“就業價值轉向”功不可滅,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改革開放政策驅動下的市場經濟萌動。東部城市之所以領先中西部城市,其重要原因是獨特的“人隨產業走”紅利。
如今,在“打工人”越來越重視美好體驗的趨勢下,西部城市以及第二梯隊的東部城市,正在努力提升城市的“體驗值”,試圖達成“產業隨人走”的效果。
近年來人口流動的趨勢,在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優化城市公共空間體驗的成效。
近五年新增人口流入榜單上,杭州、成都、西安等城市均排名前列。這有市場因素和人才政策鼓勵的作用,也離不開關注公共空間體驗的人們對具體城市的感知。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認為,中國城鎮化正進入“就業價值”與“體驗價值”雙重導向的新階段。
在大中城市紛紛擁抱新經濟業態的浪潮中,城市能否構建公共空間體驗的“唯一性”,將是干預人才選擇城市的重要“變量”。
杭州、成都、廈門、西安等城市優化公共空間體驗的優勢,將構成極大的人才吸引力,其未來相較于傳統的工業強市有更強的可塑性。
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依托工業化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城鄉居民獲得財富收入,值得肯定。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制造業從業者需要升級、高端人才需要引入,需要加大公共空間資源的投入,以滿足城市轉型的需求。
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需要繼續加強和重視人的體驗感和獲得感,實現“長續發展”和“長效治理”的有機銜接和良性循環。
網絡編輯:危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