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城市宜居宜業的啟示:低生育時代,城市如何留人?丨理想之城榜2021
研究團隊擴大了觀察對象,將城市數量從34個擴展為57個,新增了2個省會城市、各省份的第二城和沿海地區的其他主要城市。
北上與廣深拉開差距;城市樣本擴大后,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差距也更明顯,前者的表現更為均衡,而后者出現了斷層現象。
從經濟、人口的角度來看,區域格局中的“第四極”已經形成,中部地區的“第五極”也已有苗頭。但在幸福生活格局上,二者都在路上。
(本文首發于2022年1月2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李玉樓 吳筱羽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似乎意在摧毀城市神話。
持續兩年的疫情,暴露了城市在基層治理、醫療衛生、科學管理等多方面的短板;頻發的極端天氣,對城市的應急管理、規劃建設又提出了新要求。
與此同時,人們對城市的熱情不減。七普數據顯示,城鎮化進程、流動人口規模都快于預期。
這些現象與事實告訴我們,城市的美好生活將越來越重要。
因此,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發布《理想之城榜2021》,繼續描繪城市的“幸福感”,運用量化指標模型,發現城市的美好與不足。
在《理想之城榜2020》的基礎上,研究團隊擴大了觀察對象,將城市數量從34個擴展為57個,新增了2個省會城市、各省份的第二城和沿海地區的其他主要城市。
指標仍分為公共空間、生活舒適、市民準入和市民待遇四大維度。不過三級指標從40項精簡為30項,刪減了中小學生數量等指標,增加了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人口數據使用最新的“七普”數據。
這番調整后,《理想之城榜2021》更加聚焦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
綜合下來,常住人口多且增長較快,同時又能盡可能滿足每個人的住房、教育、醫療、收入、消費、出行、生態、落戶等需求的城市,排名較高。
與2020年度榜單對比,一線城市分化更明顯,北上與廣深拉開差距;城市樣本擴大后,長三角與珠三角的差距也更明顯,前者的表現更為均衡,而后者出現了斷層現象。
而與《宜商之城榜2021》對比,研究團隊發現杭州、南京、成都與四大一線城市同時位列兩個榜單前十,可謂“宜居宜業七城”。
與此同時,過半城市出現了“瘸腿”現象。特別是這兩年新晉的萬億GDP城市,存在房價收入比過高、市民待遇不足等問題。
從經濟、人口的角度來看,區域格局中的“第四極”已經形成,中部地區的“第五極”也已現雛形。但在幸福生活格局上,二者都在路上。
四個趨勢
1.一線城市分化:北上保持絕對優勢,廣深被趕超。
高昂的房價、頗高的落戶門檻、擁堵的交通,無損北京、上海的城市魅力。
這是連續兩年的理想之城報告展示的結果:在《理想之城榜2020》《理想之城榜2021》中,北京、上海都分別位列前二,而深圳退出前四行列。
四大一線城市出現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空間與市民待遇。京滬在這兩個二級指標上的表現,都優于其他城市。而且,這種領先優勢足以抵消兩座城市在市民準入、生活舒適上的劣勢。
京滬在不同維度上截然不同的表現讓人“又愛又恨”:為控制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