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的道路
國內唯一能夠做到每年上映一部動畫電影的公司,是如何建立起成熟的工業化生產流程、實現自我迭代的?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楊靜茹
追光動畫部分角色合集
以產品思維對待項目
追光動畫有兩棟辦公樓,名為“夸父”和“后羿”。擁有獨立辦公樓這件事,在國內的動畫行業頗為罕見,因為太過“大手筆”。
這家公司雖然員工不足三百,但在“創造讓員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環境”這點上,它有著與互聯網大廠一致的細節:有食堂提供一日三餐、有班車、有無限量飲料、有健身房、有推拿師,每個月還有戶外派對,全公司一起吃燒烤。
追光只有一個團隊。九年時間,這個團隊從20人發展280人,分布在一條由近二十個環節組成的縝密體系中,以三年為周期,制作動畫電影。2022年8月19日,追光動畫的第七部電影《新神榜:楊戩》上映(2016至2021年,追光先后推出《小門神》《阿唐奇遇》《貓與桃花源》《白蛇:緣起》《白蛇2:青蛇劫起 》《新神榜:哪吒重生》六部動畫電影)。目前,國內只有追光擁有一年上映一部動畫電影的能力——連《熊出沒》系列都曾在電影院缺席過一年。
在動畫電影領域,國內的頭部公司格局尤為清晰:僅有彩條屋及追光動畫兩家。而第二梯隊尚不明晰,盡管若森數字、彼岸天、玄機動畫、十月文化、華強數字(《熊出沒》),甚至包括游戲公司完美世界和老牌電影公司華策影視,都曾有過動畫電影的代表作,但這些公司目前皆不具備持續輸出優質作品的能力,在技術上也與兩家頭部公司差距明顯。
與追光通過一部接一部的作品提高技術能力、建立成熟的動畫生產鏈條不同,隸屬光線傳媒的彩條屋是最早帶錢下場的影視巨頭。2015年成立后,彩條屋投資了超過20家動畫,這種多押寶的做法,開出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護法》《姜子牙》《大魚海棠》等多部口碑和市場雙贏之作。
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帶給了兩家公司不同的優劣勢。彩條屋網羅了一批動畫人才——內容創作,有人才就有未來——卻無法保證工業產能與流程的穩定,投資公司與制作公司之間的嫌隙也會影響創意落地。而追光,在強勢管理下,掌握了國內最強的動畫技術和工業生產能力,但也受限于管理者對內容創作的開放度較低,追光的故事常為觀眾所詬病。講不好故事,是商業電影最大的軟肋。
追光動畫由王微聯合于洲、袁野創立,三人都畢業于計算機系。王微曾創立“土豆網”,于洲、袁野也都曾在土豆網任高管?;ヂ摼W基因,確實使追光最有能力實現“一年一部作品,年年攀升的質量”:重視技術,以產品思維對待項目。
動畫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藝術或能遇到天降奇才,但技術無法在短期內實現飛躍,必須通過一部接一部的作品去累積。迪士尼從二維動畫轉向三維動畫時,亦曾推出過《四眼天雞》《拜見羅賓遜一家》等不成熟的作品,直至收購了以制作三維動畫發家的皮克斯才有起色。而以追光為例,盡管《阿唐奇遇》和《貓與桃花源》都是賠本買賣,但追光為前者開發了一套渲染系統,能夠使硬表面的圓潤角色做動作時自然拉伸,又通過后者掌握了動物毛發的制作技術——能將一只貓的毛發做到600萬根。
追光明確要深耕三維動畫,公司中技術人員占比一直遠超國內同行。在成立之初,王微就表明,在國內動畫電影公司的藝術與技術人才占比是15:1或20:1時,追光是2:1,并且希望做到1:1,使得創作流程更可控。除此之外,追光花費上億搭建了自己的渲染農場、研發專利制作技術,自建動捕房、配音室,公司內還有三個放映廳。
在《新神榜:楊戩》中,由于國外的CG技術沒有開發過中國水墨效果,片尾“水墨太極圖大戰”是通過20%的電腦技術疊加80%的手繪完成的。其中,水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