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將面對一個“更老”的社會——“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2035年左右突破4億。如何更好照護、關懷他們?南方周末聚焦多個服務老齡化的新潮職業,它們將成為推進健康老齡化、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一環。
銀發·潮職
-
奶奶做網紅:當銀發、皺紋與時尚碰撞
短視頻正在成為展示,甚至引領中國“奶奶”“爺爺”全新形象的絕佳舞臺。 中老年人追求“悅己”的消費趨勢日趨明顯。這些90后的年輕創業者正通過互聯網的觸角,抵達一批可能是目前國內“最有錢又有閑的”中老年人群體。 “希望為中國老人締造一種全新形象與理念——人生無論到了怎樣的年紀,都應該有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心,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擁抱愛的勇氣?!? (本文首發于2022年11月3日《南方周末》) -
為3億老人立遺囑:“做好人生的最后一次選擇”
60歲出頭的吳阿姨在寫遺囑時說,她有個額外的叮囑,希望自己走之后,先生可以再找一個伴,“一定要一定要再找一個伴”,“希望他在余生有人相伴,冬天冷了有人給他蓋蓋被子,春天有人跟他一起看看花,秋天有人陪他一起散散步”。 “能來找我們的老人,觀念比較先進,有時候叔叔阿姨坐在這里就開始談‘如果我死后’,他們不會覺得這個東西不吉利,只是談起家里的紛爭,很多人都會禁不住地流眼淚?!币虼?,中華遺囑庫的會客廳里總是備有紙巾。 現在老人最擔憂的還是將來某一時刻當自己失能失智,他們會面臨怎樣的境況。老人會得到妥帖的照護嗎?子女會因為財產分配問題吵得面紅耳赤嗎?老人的不安全感令人唏噓。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 -
銀發族的“夢想改造家”: “讓老人感受到家的溫度”
老人因為生活難以自理而慢慢變得喪失自尊,這一問題常常為人忽視。適老化改造不僅是為了老人的安全,更是為了滿足他們能夠自主生活的愿望。 有些老人對居住環境要求不太高,認為沒必要改造;有些老人與子女同住,擔心子女不樂意適老設施擠占生活空間,改變家裝風格;還有個別情況,如住宅有多位產權人,產權人對是否改造難以達成共識。 現在適老化改造往往局限于室內,小區內部或室外公共空間的局部改造并不完整?!皯撏ūP考慮老人的需求,對老人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環境進行‘針灸式’的改造?!?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 -
扮演一次臨時兒女:陪診師灰色地帶的溫情與生意
唯一的不愉快發生在拍胸片時,需要一名家屬留在放射室扶著楊阿姨。保姆聳聳肩,“我身體吃不消輻射的?!弊詈?,王菊留在了楊阿姨身邊。而這并不在陪診師的服務范圍之內。 “不是每個老人都了解醫院的運作機制,有的老人連掛完號要簽到都不知道?!鳖A約掛號、付費、檢查、取報告、打印憑證等環節都在擁抱信息化,許多挺過了智能手機關卡的老人此時頻頻受阻。 一位陪診“導師”邀請南方周末記者加入他的知識付費社區,門檻價是79元,完整的陪診課程則要一千多元,“學成以后可以去教別人,一天賣一個人,月收入輕松就突破2萬了”。 “病人在送診的過程中可能身體會出狀況,陪診師沒有經過規范訓練就會產生風險。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管理規范,或者法律合同來保證陪診師自身的權利和責任?!?/div>三餐不“糊弄”,老人何以告別食糜
老年人的飲食充滿矛盾。一方面老年人患有基礎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限制了他們的飲食。另一方面,老年人患有這些疾病后又要求更多補充營養。 我國老年人存在營養缺乏和營養過剩雙重負擔。對于老年營養師而言,老人是否肥胖更需要綜合評估,不能按照BMI計算出數值而簡單判定,一味要求其減重。 養老機構之外,其他與老年人相關的行業中,很少有老年營養師的身影?!耙恍┢髽I說是做老年營養品、老年保健品,但是根本沒有專業的老年營養專家或者資深教授?!?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01:39維系失能群體尊嚴 助浴師不是幫洗澡那么簡單
助浴師這項服務起源于日本,主要是針對有助浴需求的老人或失能、半失能人群,提供洗頭、泡澡、理發、剪指甲、床上殺菌除螨消臭等一系列上門服務。目前,我國助浴服務的需求極速攀升。從2022年6月至今,助浴師鄒蓉總共為100多位老人及失能人群提供了助浴服務?;加袊乐氐念愶L濕性關節炎的娜娜是她的“第一位客人”,從11歲開始癱瘓在床,肢體嚴重變形。鄒蓉會仔細地幫娜娜清理穢物,給她身上的褥瘡上藥,然后貼上醫用防水貼再擦浴、洗頭。娜娜拉著鄒蓉的手,說自己這輩子都沒這么舒坦過。為4000萬老人洗澡:“維護尊嚴,比沐浴更重要”
“遇到時間最久的老人,大概兩三年沒有洗過澡,通常都是好幾個月或者一兩年沒洗過?!? 李明所在機構的一位助浴師大約每天要服務10-12位老人,“要能吃苦、有愛心”。相比勞動強度,社會偏見則是更大的障礙。 鄒蓉見過不少人帶寵物出去洗澡、做美容都要100-200元,帶孩子上一節興趣班也要500-600元,但卻質疑給老人上門洗個澡,憑啥300元/次這么貴?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2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