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淪為“演貝”,配音到底有沒有必要?
近年,影視劇中的配音問題引發不少風波。最近大火的古裝劇《蒼蘭訣》,王鶴棣的表演有不少突破,也贏得了極高的人氣,但劇中并未使用演員原聲而是配音;近日熱播的《請君》,“任嘉倫原聲”登上熱搜,任嘉倫的古裝一向不錯,但很少使用原聲臺詞,這次他敬業地挑戰了原聲,卻換來了網友吐槽,表示原聲效果遠不如配音。
為什么現在的影視劇越來越離不開配音?配音對影視作品到底是加分項還是減分項?面對外間對影視劇配音的種種爭議、質疑,我們應該怎么看待配音演員這個崗位存在的重要性和不可缺性?本刊記者近日專訪了廣東本土幾位專業的配音演員和配音導演。他們不但回應了相關爭議話題,還透露了不少專業配音演員生活的日常。
演員淪為“演貝”,配音到底有沒有必要?
聲音在角色塑造時有著關鍵作用,但近期,關于“聲音”的問題卻引發了巨大的爭議。這幾日,“85花配音情況匯總表”登上熱搜榜,關于“誰能親口說臺詞誰有真本事”吵得不可開交,轉過頭,任嘉倫《請君》中用“原聲”出演本來備受粉絲期待,但劇集播出后,讓路人觀眾格外失望,紛紛表示原聲效果遠不如用配音。用或不用配音,觀眾都不買賬,行業秩序也被質疑。
其實近年來,配音早已成為飽受爭議的話題,影視劇演員“原聲”成為片方營銷賣點,但實力卻跟不上噱頭;粉絲拼實績時,即便“愛豆”臺詞水平不行,也以“用原聲就值得肯定”來說理。這些怪象讓內娛觀眾苦于自身被“PUA”久矣,“演員臺詞好本就是應該的???難道現在沒有演員,都是‘演貝’(演員開不了口)?!”那么,配音究竟有沒有必要存在呢?
PART1
備受質疑的“配音問題”
配音從被追捧到被質疑,大眾早已“忍無可忍”
其實,配音也曾備受追捧。
自十年前影視行業進入繁榮期開始,大批影視劇起用相同的配音演員,也曾令一批專業配音演員格外“出圈”。自從憑借《甄嬛傳》中為孫儷配音“驚艷”觀眾后,季冠霖的聲音常出現在各大影視劇里,她也憑借專業實力陸續“加成”了各大內娛中花、小花。廣為觀眾熟悉的配音演員同樣包括喬詩語、邊江、張杰、姜廣濤等等,他們的配音對象幾乎囊括了所有紅極一時的影視作品,也助力主演成為了“流量演員”。由于高頻次的出現,這一批配音演員也有了大批“聲音粉”,甚至在一段時間內成了影視作品宣傳的一環,觀眾也會因為某部劇有了這些配音演員的加盟,從而覺得該作品值得觀看。
然而,物極必反似乎也是必然的規律,當所有大女主劇全靠季冠霖支撐,當古偶現偶都變成“邊江和喬詩語的愛情”,觀眾也產生了某種“膩煩”進而逆反。近年,由于大家對于這些配音界頂流的聲音愈發熟悉,反而開始“出戲”。熟識了演員的臉,熟識了配音的聲音,那么當被配音的角色出現在熒屏時,則愈發開始格格不入,觀眾腦海里也自動將臉與聲劃分為兩個人,沒有了融合感,便很再難代入。
當配音不再變成全然正向的加成,一些問題也開始被大眾愈漸關注:演員為什么老用配音?他們為什么無法自己說臺詞?現在的演員都“有口難開”,都成“演貝”了嗎?
兩年前,李誠儒在《演員請就位》節目中因敢說“真話”而備受關注,他多次提出專業演員必須“聲臺形表”俱佳,這些功力是同樣重要的。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他也惋惜地指出“現在不僅演員,連表演類院校都開始忽略對臺詞的訓練,這卻是非常重要的”。在李誠儒之外,也有眾多業內人同時發聲,質疑起行業亂象。
或許出于觀眾不再買賬,也出于質疑聲,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演員回歸原聲,這在之前顯然是相對罕見的。
自然,本身這種轉變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不過,一切也似乎慢慢變了味兒,當每部作品上線時,片方極力宣傳原聲、粉絲大肆吹捧自家“愛豆”使用了原聲之時,這一議題也開始轉變為某種爭議,原聲因營銷安利被推至大眾面前時,自然也會被大眾集中關注并審視。但結果往往是,許多演員的臺詞功底是不足以“服眾”的。
矛盾累積到今年,終于爆發。其實任嘉倫并非個例,從年初開始,隨著各大劇集陸續與觀眾見面,人氣流量演員們都陸續陷入臺詞功底的爭議,配音問題又被翻出,“怎么老用配音”“與其這樣,不如配音”的矛盾每日交織在互聯網絡,一切似乎陷入死循環,配音不對,不配音也不對,究竟該怎么辦?
PART2
為什么要用配音?
有時配音是加成,有時配音卻成行業亂象根源
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我們首先要明晰,究竟劇集創作為什么用配音?
很多情況下,用配音出于種種“不可抗力”:比如早年集中于部分香港藝人無法流利地使用普通話、部分角色所需聲線與演員本身形象氣質差距過大,便以配音來完善角色等。近年,情況則更為復雜,像因為劇組環境嘈雜、后期需要改變臺詞等原因,需要演員后期配音,但許多演員檔期繁忙無法完成,便需要配音演員加入。但大多數情況下,還有演員臺詞水平無法盡善盡美的原因,需要配音演員幫助完成角色。
幫助塑造角色,本也在大眾接受范圍內,但是有些情況也讓人無法容忍,比如表演院校弱化臺詞訓練,青年演員不再對臺詞有自我要求。在一些影視作品花絮中,能明顯感受到片場原聲過于“低配”,臺詞生硬,甚至口齒不清,普通話不達標等問題頻頻浮現。更有甚者,幾年前被業內眾人聲討的“數字小姐”,連臺詞都懶得背,索性念著“1234”,全部仰仗后期,進而引發眾怒,也激發了業內對于濫用配音撥亂反正的呼聲。
行業的混亂自然需要秩序糾正。今年5月,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及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演員聘用合同示范文本(試行)》中已明確指出,如若演員因個人問題、業務能力等因素無法本人完成配音工作,則相應成本由演員承擔,間接呼吁少用配音提高自身素養。
的確,近兩年演員“原聲”率肉眼可見的升高。但遺憾的是,如此前提及,其中緣由卻往往并非是演員業務能力進步。在大多情況下,則是流量藝人的“原聲”成為了片方、平臺方吸引粉絲、激起粉絲“雞血”的手段,淪為粉絲經濟的產物。但隨之也會引發相關問題,雖然粉絲聽得開心過癮,但也快速暴露了一些藝人的短板,折損了不少路人緣。
PART3
如何善用配音?
配音的存在本沒錯,但應在秩序邏輯之內
配音的存在顯然自有邏輯,但如何善用配音才是關鍵。
配音市場人才稀缺,聲音被大眾高度熟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新媒體發展近十年,綜藝真人秀也熱門了。近十年后,演員早已再無神秘感,聲音也早已熟于觀眾之耳,配音演員與演員合作,則存在某種“風險”,稍有不慎,適得其反。去年《千古玦塵》中,即便配音界頂尖實力派季冠霖和影后周冬雨配合,也仍令觀眾喊“出戲”。
再看今年《夢華錄》,其成功因素中有陳曉、劉亦菲的原聲因素。在觀眾的評價中,兩人臺詞在合格分之上,雖尚有進步空間,但“貼臉”效果則有極大的加成。確實,對于當下的演員而言,觀眾面前,誰能比自己更貼臉呢?在演員業務能力達標的基礎上,用原聲不用配音當然是最好的解法。
但是,從片方層面出發,依舊應以合適為先,不應一味迎合市場。如今年暑期檔作品《蒼蘭訣》,無論行業內外,皆公認東方青蒼的配音演員王保順給予了角色極大程度上的加分升級,在彌補了王鶴棣的不足外,也和王鶴棣本人高度貼臉,聲線亦和角色本身氣質達到了完美貼合。事實上,東方青蒼配音本另有其人,在早先放出的預告版中,其配音演員與動畫版《蒼蘭訣》中一致,為著名配音演員張杰,但在接受本刊專訪時,總制片人王一栩與總導演伊崢向記者透露,在最后一刻,他們決定起用與王鶴棣更貼的王保順。王保順并非知名幕后,也沒有大批聲音粉,但不過分追求市場,也助力了《蒼蘭訣》的成功。
回顧內娛影視圈配音進程,也不難得出結論,配音職業的出現本無可厚非,用好配音也能給影視作品添彩,但歸根結底,演員具備臺詞功底,能扛起“原聲”依然值得提倡。畢竟,實力才是行業秩序的核心,配音不能成為演員不敬業的退路與慣用的借力手段。作為演員,理應時刻對自己有所自我要求,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觀眾負責!
南都娛樂×配音工作者
“給角色配音,有時候是一種商業化的考量”
PART1
在資本市場,配音肯定是一個加分項
南都娛樂:為何現在的影視劇這么離不開配音?論配音演員這個崗位的重要性和不可缺性在哪里?
大奔:在影視這個工業流程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外景拍攝,因為外景拍攝最燒錢——它牽涉到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拍攝團隊,租場景,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各種攝影器材的花銷,每天的花費可能在幾十萬甚至上百萬?,F場收音容易出現各種不理想的狀況,比如環境聲的亂入、演員說臺詞卡殼等,導致拍攝進度遲緩,本來10小時就可以完成的拍攝,因為現場收音可能需要13~14個小時,現場收音對拍攝進度的影響可達到1/3,為了保證拍攝的進度,配音必不可少。因為后期在錄音棚里產生的成本,比在現場產生的要少得多,而且還有更多時間把現場不完美的東西慢慢磨好。
后期配音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演員自己配回自己的角色,相當于演員把現場的狀態再演一遍,還原最真實的表演狀態;另一種,由于各種原因,制片方要求配音演員來為角色配音,“各種原因”包括:演員的臺詞不好、有口音問題;有一些演員也能說臺詞,但制片方考慮到一些配音大咖也自帶流量,由他們來為這部戲配音,將在收視率或票房回報上增加更多的粉絲,演員所帶來的流量+配音演員所帶來的流量,是一種雙重的加持。作為制片方,會不惜一切保障這個產品(影視作品)最后的銷售,配音就是其中一種比較容易實現、能為作品帶來流量價值而且在藝術上可以后期彌補的方法,是一種商業化的考量。
南都娛樂:觀眾看劇時,有時會發現配音對不上口形的情況;當遇到一些臺詞不好的演員時,配音演員通過聲音的“精修”,能為角色增加一些色彩,把拉垮的戲重新拉回來。配音對影視作品是加分項、還是減分項?
大奔:在很多影視大制作里,后期配音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尤其是一些動作場面,比如一個長鏡頭,主角有廝殺的場面,現場有很多吶喊聲、叫聲、哭泣聲,現場演員們打來打去,全是各種炸點以及亂七八糟的聲音,這是沒法現場收音的,必須后期配音。主角在錄音室里才能賣力還原他當時所說的臺詞,無論演員自己配還是別人配,理論上都是為這個作品加分。
但是,制片方選擇了一些不專業的人或不適合的人來進行配音,導致作品在藝術質量上有某些缺失,就會有減分的作用,這種情況我們也接觸過,但是非常少。配音對不上演員嘴形的情況,很多時候是在作品完成制作、后期送審時,某些臺詞不適合放,又或者是市場方面的考慮,可能就會通過配音環節進行修改。但畢竟拍好的畫面已經定了,就這樣了,增加或減少幾個字有時甚至整段臺詞改過來,這時候配音演員也只能“硬貼”,盡量爭取與演員的嘴形、斷句大概一致,這是無奈之舉。
蔡婕琳(琳琳):在資本市場、在制作人角度,選擇配音肯定都希望這個環節是一個加分項,它幫助了角色和戲,才選擇去做這個事。沒有人會刻意去配音,無論作品質量在外人看來怎么樣,它是制作人的“親生仔”,必定會傾注所有資金、精力在它身上,每一個環節都是為了讓它做得更好。
PART2
“千片一聲”不能完全怪罪于配音演員,它是流量為王的結果
南都娛樂:能否科普一下配音演員需要具備怎樣的表演基礎?配音前做怎樣的準備功課?在遇到一些臺詞不過關的演員時,配音演員需要作出怎樣的努力去為作品加分?
蔡婕琳(琳琳):很多演員剛開始配音,他們說的第一句話都是:“哎呀,我覺得我聲音不好聽?!倍腋鼉A向于:舒服自然,適合角色,那就是合適的。如果是專業演員出身,他反而不會著重于自己的聲音好不好聽,而更關注戲能不能出來。因為我們現實生活中就不是每個人說話都字正腔圓,每個人都會有他自己的特點,普通人也有自己的語言習慣,演員更需要用聲音去塑造角色,更生活,還原真實的狀態,讓觀眾聽到角色的感受,從而打動觀眾。
我在配音前會先看片方的需求,如果這個角色要求是很甜美、或很粗獷的,我們就按照甲方需求去做。配音演員最初會有一輪試音階段,第一原則是“貼臉”,要找到Ta這個氣質、這張臉能發出的那種聲音,去接近這個原聲的腔調和口吻。
我們在配音時遇到的多數情況是,演員說的臺詞聽不清楚、很模糊,中間有些地方完全不知道Ta在說啥,配音演員只能看著劇本,再想辦法將這句臺詞說得能貼合演員的嘴形。當然,坊間傳聞的“有些演員說臺詞只說1234567”,我們倒是沒有遇到過這么夸張的事,大多數演員還是很努力說臺詞,說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南都娛樂:有網友評論說:如果演員始終不敢用原聲,會不會成為配音演員的“臉替”?有的演員盡量爭取用自己的“原聲臺詞”,但還是會換來網友吐槽。你們怎么看?
大奔:我們嘗試多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我作為一個演員,受老一代專業戲劇教育出身,我有責任在現場把我的所有臺詞說好,處理得精彩,得把這個藝術功課做足了,這是演員的職責。我要是做不到,被外界指責我的專業性,這是我的職業素養問題。但是如果片方要求給我配音,并指定某位配音界大咖給我配音,因為他的流量可以幫助我,那我就聽從片方的,這是片方的權利。從運營公司的角度,我們是提供配音服務的公司,雖然也是一種創作,但它是影視創業流程里最末端的環節,我們是為甲方提供服務的,甲方提出的需求我們會在專業上提供一些建議參考,但是否選用是甲方決定,這是商業流程里很正常的程序。
關于“要不要配音”這個問題,我們在歐美看到一些從善如流的例子。比如一個很有名的影視角色,片方放出了作品的先行預告片,這意味著正片可能已經完成了80%,片方想測試觀眾的接受度,如果這個角色的原聲或者配音引起了大面積的吐槽和差評,片方很可能會決定更換配音演員,這是有真實案例的。所以作為觀眾,我們不能特別苛求演員,很多決策都是片方決定的。
南都娛樂:配音界的幾位大咖承包了影視劇的眾多男女主,造成熒屏上“千片一聲”的現象,男女主角聲音的辨識度不高。你們怎么看這個現象?配音演員怎么使自己的聲音在不同角色上有不同的色彩?
大奔:“千片一聲”這個說法不成立的點在哪?黃渤、王志文、孫紅雷……他們演這么多角色,是不是千片一聲?因為這就是他們的聲音,這有什么錯嗎?大家熟悉的國內配音演員,他希望用自己聲音最好的部分,再適配到每一個不同的角色上,他對每個角色,肯定也會有自己的設計和調整,這沒有什么可指責的。我站在配音導演的角度,反而希望配音演員放松一點,加工痕跡越少越好,千萬別捏著嗓子,千萬別帶有很濃的腔調。
蔡婕琳(琳琳):作為配音演員,我們自身能塑造出兩三個不一樣的聲音,但哪一個聲音更適合是更舒服的狀態,肯定是當下自己的本聲。
大奔:觀眾聽到“千片一聲”,背后的成因很復雜,不能怪罪于任何一個配音演員,它是一個流量為王的結果。只要是特別俊朗的男主,片方可能會直接選中國內一線的配音演員配音,他們本身就自帶流量,有自己的粉絲。聲音更合適,有時候也對片子有更正向的推動作用。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