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寫作:普通人離第一本書有多遠?
從傳播的角度看,新人新作的減分項很明顯,與其他成熟的作者作品相比,缺乏原有的受眾基礎。 “它是有特點的,它是我的聲音,而不是通過一個工業化流程打造出來的東西?!?br />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素人寫作正成為一種潮流,名不見經傳、從沒受過專業寫作訓練的普通人,將自己的故事出成書。圖為素人作者許路(左上)、吳為(左下,和外公外婆)、楊嵐(右下)、李一洋(右上)。
黃昏的光線裹在繚索上,隨著海風跳躍,空氣里彌漫著淡淡的魚腥氣,浪濤在有節奏地拍打著。福建詔安老家的大帆船,正??吭谶@個橘黃色的碼頭上。父親帶著“我”上船,跟老家來的船員圍坐在甲板上,支起一只腳,泡茶下棋。而“我”則上躥下跳,四處尋找和撿拾遺落的船貨。
童年的許路便是在這樣的場景中成長的。那些來自詔安老家的大帆船,悄然成為他的情結。長大后,復原一艘中式帆船,并駕駛它跨洋航行的渴望愈發強烈。
許路花了八年時間在沿海各地的老港和漁村間穿梭、尋訪民間造船工匠,研究各類官方和民間的船譜,確定中式帆船的復原原型,最終造出了一艘“太平公主號”。船出航了,許路卻因為造船期間就存續的各種利益沖突留在了岸上。如他自己所說:“一個完美主義者編織的完美故事,往往不會有完美的結局?!?/p>
機緣巧合聽到這個故事后,出版人涂涂當天晚上便在圖書編輯群里留言,一定要做許路的書。盡管當時這本“書”連一個字都沒有。
2019年,許路正式寫下這個故事。2022年7月,《造舟記》出版,這是許路的第一本書。
過去,新的寫作者通常從文學期刊涌現,《人民文學》《收獲》《當代》《十月》《花城》等純文學期刊,數十年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新秀。進入21世紀后,隨著文化市場的變化和大眾媒體的發展,素人作者的創作渠道變得多樣化。
“以前只有一個所謂學院化的或者間接化的通路,而現在通路多了。你會發現民間其實一直有創作?!蓖客扛嬖V南方周末記者。
如何將這些民間的創作轉化成一本書,是橫亙在眾多新人作者與出版方之間的問題。從寫出自己的故事,到這本書真正出版,中間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
把故事變成文本
2019年,在涂涂的鼓勵下,許路動筆寫自己的故事。
在這之前,許路的文字幾乎都是關于中式帆船的調查和研究。他每天會記錄自己的工作情況,形成一份工作筆記,其中包括他的田野調查——沿著福建海岸線探訪幾十處造船作坊和上百位造船師傅,搜集有關造船技術的口述資料,包括他回到書齋后研究梳理的各類船譜,官方船譜相當于船的材料手冊,告訴他船是什么樣子,民間船譜更多記載的是船的營造法式,解釋船是怎么造出來的。
有些內容他隨手記在小筆記本上,有些則會整理后錄入電腦。造船后期,許路將這些工作筆記做了個人著作權登記。
借助一部分外界資金,許路最終將這些文字成功付諸實踐,復原出中國古船“太平公主號”。但如果他要隨船出海,就必須接受策劃公司對船員的一系列限制條件,包括不能發表自己在前期所做的古船復原研究,以及今后有關“太平公主號”的復原實驗論文,甚至可能要交出所有研究成果,冠以別名。
為了這些文字,許路放棄登船,保留了自己的著作權。他的這些工作筆記累計八萬字,成了《造舟記》的原始素材。許路寫書的重要驅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