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有效:成都高新區加碼“創新生態”
這是另一種發展速度,與我們熟稔的中關村、深圳灣、長陽谷速度全然不同。
成都高新區從1988年低調啟動籌建,到2013年開啟“第三次創業”,再到2021年GDP突破2800億元,發展探索三十余年,數十萬人才與這片沃土共生長,這股強大的人才向心力背后,正是該區沉淀多年的創新創造基因。
2022年9月,成都高新區正式對外發布《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關于加快創建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領先政策”),打造“PI-IP-IPO”鏈條,再度將目光鎖定創新。
四川成都高新區航拍圖。(圖/視覺中國)
對癥下藥
2022年9月14日,科技部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截至目前,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73家,以全國2.5%的建設用地創造了13.4%的國內生產總值。
在一張張代表中國實力的“創新名片”中,成都高新區的綜合實力位于全國高新區第一方陣,累計培育上市企業數達59家,世界500強企業132家。
但要在173個國家高新區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沒有遠謀,難以為繼。
事實上,在成都高新區的探索史和在一些重要節點上,該區能夠嗅到機遇,找準落腳點,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最終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角色轉變。
如今,適逢全國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領先政策”對癥下藥,針對的正是目前中國高新區普遍存在的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策源轉化渠道不暢、頂尖人才和創新資本吸引力不足的短板。
在此基礎上,成都高新區想得更遠。據該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領先政策”共布局六個環節,重點圍繞八大核心維度,開展政策創新。
文件中有一段話值得反復品味,“旨在整合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營造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優渥創新生態?!?/p>
對創新生態的重視,是基于創新所呈現出的一種新的演變趨勢。研究硅谷模式的著作《硅谷優勢——創新與創業精神的棲息地》就提出要從生態學的角度才能解釋硅谷的難以復制性。
而生態本身就能創造價值。國際學術界研究認為,在這個生態系統內,各種創新群落之間及創新環境之間,形成了一個相互依賴和共生演進的創新生態體系,擁有穩健持續、創新速度快的優勢。
這一優勢在大國競爭新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球經濟的背景下,顯得更為重要。
然而,知易行難。從集聚人才、盤活資源、推進成果轉化,進而打造生態,每一步都需細致謀劃。
上世紀90年代,在全國多地創建高新區之初,不少城市決策者習慣于把城市當作容器,按照“先產后城”的開發時序打造園區,而成都高新區卻選擇了產城融合的理念,對建設項目堅持前瞻性設計,力爭做到“一次建好,不搞二次拆遷,避免走彎路”。
在這樣的理念下,成都高新區的新城建設回歸人本邏輯,與后來成都市提出的“人-城-產”營城邏輯相契合。
“產城融合是成都高新區為全國高新區建設貢獻的一個經驗?!蔽髂县斀洿髮W西財智庫首席運營官吳軍在《高新之道:成都發展路徑解碼》一書中如此寫道。
良性互動
實際上,除了建設者的前瞻目光,成都高新區的發展也得益于政府和市場良性互動的制度因素。
這種良性互動從“領先政策”的制定中可略見端倪。文件起草之初,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四處奔走,到企業中去,收集最真實的市場細節。企業的負責人聚在一起討論,沒有空話,都是從成都高新區和企業當下亟待改變的地方入手。
如何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成長是個普遍問題。中瓴智行公司運營總監陳佳回憶,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來征求意見時,公司提出希望政策能夠為企業研發投入提供指引,為企業成長提供幫助,而最終的文件也吸納了建議。
中瓴智行公司設立于2019年,是一家為軌道交通、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提供智能操作系統、中間件及系統平臺產品及服務的創新型企業。
陳佳記得,當初拿著demo(試樣)對接成都高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領導一聽說研制的是針對我國重要工業領域的核心關鍵操作系統,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非常重視,馬上組織會議,評估項目?!安坏揭粋€月,就回復邀請公司入駐”。
像中瓴智行這樣的科創企業,技術突破是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企業每年會在研發上投入大量資金。陳佳說,成都高新區提供科技金融服務、場地、配套培訓、協調資源等,為企業提供支撐。
成都高新區某科創企業員工說得更形象,“一個能支持創新的東西,必須腳踏實地才能往前走?!痹诔啥几咝聟^工作的5年里,讓他觸動最大的一個詞是“實感”,即腳踏實地的感覺。
這種感覺,縱橫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小燕也感同身受。2015年公司獲得創投投資,也萌生了赴外地創設子公司開展產業化孵化的想法,期間也嘗試過,但很快就撤了回來。
“當時的意向城市節奏非???,有它特有的創新優勢,但對無人機企業而言,需要潛心打磨,成都航天航空產業基礎好,科研院所、制造企業云集,不出四川就能完成全產業鏈條的研發生產,就地成鏈?!崩钚⊙嗾f,成都對航空航天這類產品的深度研發或許多了一些耐性。
耐性,是對成都高新區服務創新主體的一個恰當的描述。在過去的十多年,成都高新區一次次播下科創的種子,精心培育,極有耐心地等待它生根、開花、結果。
2021年2月,縱橫股份成功上市,成為國內首家以工業無人機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這也預示著又一家成都高新區培育的高新技術企業登陸科創板。
李小燕回憶起公司從設立、孵化、發展到上市的過程,每一次重要的跨越,成都高新區都為其提供了“一站式”的科技服務。
而企業也給高新區帶來了豐厚回報,充滿干勁的年輕人走了進來。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成都高新區的常住人口已經增至125.75萬人,在“六普”的基礎上增長了70多萬人。
當這里成為年輕人的棲息地,新情況、新信息、新觀點緊隨而至,人流、物流、產業流川流不息,融為一體。
打造中試首選地
如今,已過“而立”之年的成都高新區,如何進一步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暢通策源轉化渠道,吸引頂尖人才和創新資本,答案已躍然紙上。
在“領先政策”中,成都高新區明確了下階段的目標:加快培育城市標簽級科技領軍企業,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人才高地核心區、原創技術策源地、科技成果中試首選地、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成都高新區建成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提供有力保障。
其中,中試首選地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所謂中試,即中間試驗,是科技成果經過原理實驗、小樣或模樣實驗的實驗室階段驗證,轉化為可以進行工業化、商業化生產并推廣應用的過程中,必須完成的規?;?、批量化、系統化的實驗驗證過程。
長期以來,中試空白在中國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已經成為制約高校院所成果轉化率比較低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中試所需要的人才隊伍、資金規模、實驗裝置、試驗場地等,很多中小企業承受不了。在海外,中試多由風險投資或者有實力的大企業來完成。而在中國,社會上一直有聲音呼吁由政府部門牽頭完成。
在成都高新區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看來,成都高新區首次提出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成果中試首選地,是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展現了成都高新區激發創新活力的決心。
決心仍需靠人才來實現?!叭瞬攀墙洕顒又凶罨钴S的因素?!崩钚⊙嘧⒁獾?,在成都高新區提供的“領先政策”圖譜中,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培育放在了首要位置。27個條款中,有8個條款都在為領軍人才、創業人才制定獎補政策。
吳軍曾表示:“要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必須有世界級的科技創新人才。作為中國西部內陸地區,這一方面與北上廣深相比有著不小的差距,此項政策力圖縮小差距,針對性很強?!?/p>
多方政策支持下,成都高新區已聚集各類人才超70萬人,高層次“四派人才”1867人,各類人才創辦科技企業超5萬家。
數據背后,決策者們對人才的重視,是成都高新區搶抓新經濟發展、營造優渥創新生態的核心密碼。
從某種意義而言,“領先政策”的出臺,不僅意味著成都高新區的規劃者對“人-城-產”邏輯理解的深入,同時也代表著該區正用世界領先科技園區體系,標定自身的成長坐標。
而要找準這套坐標,不僅需要政府的共識共認,更需要身在其中的創新主體、服務機構和居民等參與進來。時代帶給成都高新區的機遇,最后可能還得用“耐性”給出答案。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