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答南周:如何建立電池等行業碳足跡評價標準?
推動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基礎數據庫;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我國產品碳足跡、碳標簽的制度研究,推動相關制度的建立;配合有關部門探索建立更加適應國際貿易新形勢、新規則的認證體系,開展靈活務實的多雙邊合格評定的互認合作。
責任編輯:曹海東
2022年10月26日,湖北恩施,宣恩縣一處電動汽車充電樁,電動汽車在充電。
碳足跡漸漸在國際貿易中扮演關鍵角色,特別是在動力電池等行業。歐洲議會此前通過的《歐盟新電池法規》規定,從2024年7月1日開始,只有申報了碳足跡的電池才能投放到歐洲市場。
然而,我國目前沒有建立起電池等行業的碳足跡認證體系,國內相關企業面臨出口合規風險。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在生產過程中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在商品上加注的碳足跡標簽被稱為“碳標簽”。
“首先,我們反對以氣候變化為名設立任何形式的貿易和技術壁壘,這是一種單邊措施,在道義上站不住腳,在實踐上也不利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022年10月27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回應南方周末記者提問時稱。
李高同時表示,從國內落實“雙碳”目標的工作需求來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