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斯人”從何來?異文與斷句:習慣勢力如何塑造集體記憶丨快評
根本原因是一致的,還是在于高頻詞“斯人”對低頻詞“是人”的替代效應,習慣勢力的影響能影響這么長時間、這么大面積,令人嘆服。
責任編輯:辛省志
最近關于孟子常見的一句話產生了激辯:“天將降大任”之后,到底是“于是人也”還是“于斯人也”?
人民教育出版社各個版本的初中語文課本,均為“是人”。從漢石經到四庫全書刻本,也同樣如此。然而,多個網絡調查顯示超過90%的人相信自己當時學的是“斯人”。如何調和這種顯得怪異的矛盾,難道這個世界的時間線真被動過了?
一些人給出的解釋是因為受當時港臺影視劇臺詞的影響,或是因為受某個版本引文的影響,先入為主以“斯人”覆蓋了“是人”,從而產生“新的集體記憶”。而這兩個因素的任何一個,真能產生如此超高比例、超大面積的影響?值得懷疑。
個人認為,原因或是下述兩個中的一個。
一是除了人教版的初中語文課本,還有各省出的各種其他版本的語文課本,或使用的是“斯人”。而且,這是孟子的名篇,大家當年首次接觸未必是初中語文課本,也許在小學“思想品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