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八百里,皮影百年身,影像再現中國古老的“搖滾”
“白袍烏甲素巾包,丈八蛇矛手內揾,今與呂布去交戰?!睙狒[激昂的伴樂撕裂四下里的沉默,振聾發聵的一嗓瞬間將昏暗的空氣燎出火星。在緊湊的敲鑼打梆聲中,白幕之上雖只見一人一馬,卻有如千軍萬馬緊隨其后,硝煙滾滾。
“賊命難逃張翼德,催馬來至兩軍陣,叫罵賊人來交鋒,呂布冤家出關打戰來!”這段影片中,非遺傳承人張喜民句句鏗鏘,唱腔豪放又不失細膩,聲影相襯,穿過千百年來的滄桑歲月,將觀者帶至《三英戰呂布》的黃沙戰場,也將華陰老腔皮影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影像呈現在觀者面前。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傳統皮影用獸皮描稿,裁刻出人與物的剪影,敷彩熨平,綴縫裝桿,一張平整白布立起即可作為舞臺。華陰老腔的加入賦予皮影濃郁的陜西民俗色彩,也在幾百年發展中不斷豐富其藝術表達,形成華陰老腔皮影這一獨特劇種,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與研究意義。
華陰老腔生于張氏家族。長期以來,久為華陰縣泉店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如今活躍在傳承、保護與發揚一線的張喜民、張新民、張軍民、張拾民都是華陰老腔正宗傳人張全生的兒子。但華陰老腔所承載的不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陜西民俗史。華陰老腔的兩種主要的唱腔都源自陜西老百姓的日常勞動生活,平緩清悠的阿宮腔,或豪放或委婉的弦板腔,都具有原生態、樂即興、親自然的特點。其唱詞多來自民歌俗語,以陜西東府方言,即關中方言為敘述語言。其伴奏也粗獷隨性,以二胡、勾鑼、梆子等民樂為主,甚至木板凳也能成為一種樂器。
充滿陽剛之美的老腔皮影用激昂的武戲彰顯黃土兒女的萬丈豪情,也用樸實的文戲敘說著百年民俗變遷的風塵激蕩,其豪放肆意的表演風格使其無愧為“中國古老的‘搖滾’”。
影像所再現的不僅是老腔皮影戲的魅力,也刻畫出了一部黃土地上的人物群像,影片最后,張家五位傳承人共同演出了一臺戲:
你看——他們的老腔炸出來了,他們的青筋暴起來了,一人喊詞兒一眾吆喝,他們頂著蒼天笑彎了腰??;你聽——他們的鑼鼓鬧起來了,他們的梆子急起來了,弦琴嗩吶齊聲作響,熱烈的聲浪一波一波,把陜西人直爽豪放,熱情好客、無拘無束的性格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了。
陜西人一旦唱起這華陰老腔,便是唱出了那“接地氣”的百姓生活。田間地頭、碼頭船上,只要是陜西老百姓大都能樂樂呵呵地跟上幾句。而出了華陰這片土地,再聽這生于黃土、長于青天的老腔吶喊,當地人心里更多了一份文化自豪,外鄉人眼中更多了一份向往。
華陰老腔皮影演遍千年戰爭諸侯將相英雄人物,唱盡西北這片黃土地上的民喜民憂,其傳承和發展經歷了近現代社會的巨大變遷,但最終越過了重重阻礙流傳至今,一如其制作過程的反復打磨,一張張堅韌的獸皮制作經過極具匠心的工藝最終繪制成雕鏤精巧的藝術形態;也如其樂曲與唱腔的豪邁壯闊,黃沙愈吹歌愈壯,歷史愈磨曲愈精。
影像,串聯四面八方的傳承接力。這份歷久彌新的堅韌不僅得益于其制作與表現形式的獨特性,也與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堅守,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保護力量的逐漸加入密不可分。文中看到的影片由佳能拍攝于2014年,由22人組成的佳能專業攝制團深入陜西,記錄下了華陰老腔皮影背后的故事,制作成情節跌宕起伏、畫面優美動人的紀錄片。
甚至就在這篇文章寫就的今天,仍可以在年輕人喜愛的視頻網站上看到年輕有為的Up主以華陰老腔皮影為表現形式進行極具時代感的內容二次創作,今天,華陰老腔皮影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已經再次迸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輝。
影像,承載文化遺產的生命鮮活。尺寸白布,一嗓老腔,遍歷秦川八百里;須臾光影,千轉刻刀,皮影翻轉過百年。通過影像的記錄與傳播,曾經蒙塵的明珠得以“被看見”,保護者的努力得以“被見證”,瀕危的文化遺產得以“被留存”,非遺傳承的經驗得以“被記載”。
影像本身或許只是技術的造物,但影像為公眾與非遺文化項目之間創造了一個切口,讓社會各界得以向內灌注佳能矢志創新的決心和永不停歇的關切,這正是非遺保護工作能夠延續的不竭動力。佳能對華陰老腔皮影的影像記錄在全社會的非遺保護篇章中看似渺小,但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佳能以影像為核心的公益戰略始于2008年,那一年,佳能秉承與中國社會“共生”的理念在中國確定了“影像公益戰略”——在文化傳承、環境保護、教育啟蒙、社區關懷、人道援助五大核心領域,以影像公益為出發點創造社會價值。
2009年,佳能(中國)著手組建了“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項目組,并啟動了佳能“影像·文化印跡”項目。項目邀請了10多名專業攝影師志愿者加入,先后采用先進的影像技術記錄了羌族、苗族、白族、傣族、彝族等九個民族21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遺技藝,到2013年形成了多達6TB的影像資料。這些珍貴的影像數據由非遺保護項目組分批無償捐贈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此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事業。其中的優秀作品陸續在大型文化場館面向公眾展示,以喚醒公眾對瀕危文化的保護意識。
在這一階段,影像既是最忠實的記錄者,也是最生動的文化載體,影像以其突破時間、空間與地域文化壁壘的強大力量,將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歷史的積淀、文化的發展脈絡、環境的變遷直觀地呈現在觀者面前。
雖然影像記錄在保存文化精髓方面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但解決文化傳承的問題,影像記錄只是一個起點——文化傳承不僅是文化本身的課題,更是關于“人”的課題,只有增強公眾對文化遺產、文化技藝的認知和了解,培養出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士壤,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文化的延續。帶著對非遺文化傳承課題的思考,于2014年將其文化保護工作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
2014年8月,在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佳能(中國)正式啟動了名為“佳能影像發現絲路之美”的公益項目,這一項目的建立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文化先行”的號召,希望通過影像技術優勢貢獻絲路文化,為沿線的非遺文化保護做出更大貢獻。此次文化保護項目,不僅范圍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擴大到了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整個文化遺產,更將通過與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長期合作,讓影像架起中外文化溝通和交融的橋梁,在項目不斷擴大的影響力之下,非遺文化保護作為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了更大范圍的關注。
項目的第一年在西安和洛陽展開。佳能派出專業的攝影團隊,利用佳能的先進影像設備在文化專家的指導下對兩地及周邊的國家級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深入的記錄,如本文所著重介紹的華陰老腔皮影,以及其他非遺技藝如唐三彩等等,除了文化遺產本身,也對其傳承人的技藝和生活進行了探訪和記錄,形成了視頻與照片結合的“佳能影像發現絲路之美”影像數據庫,用于今后的保護性文化研究、對外交流和傳播。同時,佳能在當地舉辦了絲路攝影大賽、影像展等活動。2014至2016的數年間,該項目組已走過陜西、河南、北京、甘肅、青海、新疆,對絲綢之路沿線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持續性探訪和記錄性影像創作。
同期,除影像記錄外,佳能還在西安舉辦了以“如何運用影像技術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為主題的高峰論壇,多位專家學者對影像與文化的關系作了進一步闡述,并充分肯定了影像保護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
“一種文化,乃至一個文明能在歷經滄桑,飽受磨難之后卻綿延不絕,歷久彌新,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這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佳能(中國)有限公司品牌溝通部總經理,也是佳能非遺項目的倡議者魯杰女士談到,“一方面,佳能在不斷借助影像生動、高還原度的特性,通過影像的力量進一步喚醒、激發這種蘊藏人們內心深處的文化烙印,讓更多人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另一方面,佳能也在不斷探索非遺保護的創新形式,用影像技術搭建起非遺文化與年輕一代的橋梁?!?/span>
佳能的非遺項目發展到今天,已經將影像在非遺保護中的應用從影像輸入領域擴展到影像輸出領域,通過佳能的打印輸出設備與非遺技藝體驗環節的結合,為非遺傳統與影像科技又帶來了一場妙趣橫生的碰撞,這是影像科技為傳統文化賦能,也是佳能在探索非遺創作的“年輕化”表達方式。
此外,通過邀請暢銷作家、知名學者、非遺傳承人等分享非遺文化的匠心魅力,佳能在帶領更多年輕人走近優秀傳統文化。通過互動體驗、節氣打卡、攝影大賽、抽獎留言等游戲形式將非遺傳播與年輕受眾的偏好相結合。同時,佳能也更加重視非遺文化的網絡傳播,在官方微博、微信以圖文或小故事的形式,利用官方平臺的影響力,以充滿趣味的形式對非遺文化技藝進行科普。在這些妙趣橫生的體驗中,佳能利用影像不斷啟發年輕群體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創新思考。
作為一家以影像技術見長的企業,佳能在中國市場展開了持續數十年的影像公益探索,在這一過程中,佳能在不斷利用自身的影像技術優勢,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解決社會問題,貢獻社會價值,履行與中國社會共生共贏的承諾。
而與此同時,影像也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不斷印證了其對于助力文化傳承、創造文化認同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影像,為公眾留存了一條尋根溯源的數字之路,讓包括佳能在內的社會力量得以共同把一段文明中最璀璨的部分保留下來,“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方明所去”,在影像力量的助力下,佳能期待與中國市場一起擁抱更加美好的未來。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