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古都老手藝,父女兩代皮影人,隔帳刻出千古事
夜已深了,在陜西西安市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姚家大院,一群人還在寒風中為皮影戲忙碌著。燈光下,五位來自陜西華縣的老藝人唱起了皮影老戲《賣雜貨》。年齡最大的主唱,今年已經80歲,一聲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而這幅充滿傳統文化韻味的畫面,也蘊藏著科技進步的元素。
“壹城壹非遺”系列視頻-皮影戲
視頻中,一位長相敦厚的老者,低著頭專注雕刻。他就是72歲的陜西華縣皮影戲國家級傳承人汪天穩。劇中還有一幕情節,老爺子“教訓”了一個扯壞皮影的調皮孩子。女兒汪海燕說,“他是和藹的,但一涉及和皮影有關的事,就變得特別嚴肅”。兩代手藝人還曾為皮影如何發展爭吵過。
是原汁原味,還是改變創新?是順其自然,還是主動出擊?如何讓大眾透過皮影精美的外表,深入文化內涵?其實父女之間的思考碰撞,折射出的正是非遺在新時代如何傳承的關鍵問題。
古都,舊時,老手藝
汪氏皮影戲的工作室,離西安古城墻不遠。歷經六百余年的城門,如今車流熙攘,川流不止。今年夏天,西安異常炎熱,設在陽臺里的工作間,汪天穩一坐就是一天,老爺子端坐著雕刻,連空調都不開。
一開空調,做皮影的皮子就容易干。汪天穩繼承的是陜西東路皮影,這種古老的技藝有著嚴格工序,選皮、雕刻、上色、定型,足足二十四道。
在女兒汪海燕眼里,父親一生都極尊重傳統,一刀就是一筆,絕無捷徑?!斑B晾皮也是放在陰涼處,讓它自然地慢慢干?!?/span>
傳統皮影戲中的人物常以側臉示人,人物的喜怒哀樂,全“吃”在一根線條上。汪天穩雕刻,吐氣吸納間,線條一氣呵成。汪海燕說,“‘想要笑,嘴頭翹’,口訣人人都會背,但一刀下去翹到什么位置,那就是功夫了”。
圖/汪天穩先生正在雕刻
許多收藏者對汪氏皮影的喜愛就在其刀法精湛。汪海燕明白,父親的一身功夫是苦出來的,也是別人學不來的,她搖了搖頭,“他那一輩練的都是童子功”。
上世紀60年代,11歲的汪天穩就給自己做了一個大決定——離開華縣老家,到西安市拜大師李占文學習皮影制作。那是一個物質貧窮、皮影興旺的年代。汪天穩自小就愛看皮影戲,村里搭不起戲臺,村人就用蘆席,但不論夏收忙罷,還是紅白喜事,總是擠滿了人。
曾經的皮影戲就這么火。到了西安,汪天穩心懷期待,以非正式職工的身份進入李占文所在的劇團。但因為是學徒,汪天穩沒有工資,還要每個月給劇團交30斤糧票。
在一種舊時的師徒關系中,小徒弟不僅要學手藝,也負責跑腿,甚至晚上給師父倒馬桶。對這些過往,汪天穩毫無怨言,“我跟師父就像父子,小孩子學藝勤勤快快的,真心對師父好,他也毫無保留把手藝教給你”。
這便是汪天穩那一輩接受的師承。師父教給他“轉皮”功夫,用左手三根手指推著皮子轉,早中晚,每天各練一次。練到后面,手上壓上兩塊磚,再后來磚掛上了手腕,三年后,不論冬暖夏涼,手都不會再抖,練成汪家引以為傲的雕刻技法“推皮走刀”。
圖/用了“推皮走刀”技法的作品《鳳穿牡丹》,由汪氏皮影提供
憑借這門手藝,汪天穩安身立命,也獲得無數榮譽。從70年代,皮影走出發展斷層,汪天穩調入西安工藝美術研究所,生命就和皮影交織得越來越緊。
可以說幸運的是,汪天穩的大半生都伴隨著皮影的高峰時刻。老藝人楊師傅回憶,當時漫天鵝毛大雪,還是趕不走要聽戲的人。80年代,汪天穩曾試過將皮影拿到友誼商店賣,很快被外賓搶購一空。
然而這樣的好時光,女兒海燕并沒有太多感受。同為皮影制作藝人,海燕常說自己達不到父親的淡然。因為到了她那一輩,皮影不僅是一門吃飯生存的手藝,還有了更多文化責任與傳承壓力。
兩代人的“戰爭”
女兒汪海燕是個70后,三十而立的時候,時代也步入千禧年,而這時的皮影戲似乎也進入到了一個“不被看到”的階段。
作為汪氏皮影第二代傳人,海燕面對的世界要比父輩復雜,也更兇狠。機雕的皮影出來了,訂單下降了,新興娛樂方式正在取代過去,甚至許多和父親同輩的老藝人都開始另謀職業。
“有一種無能為力之感,自己學了幾十年的手藝,突然間變得幾十塊錢就能買到?!?/span>
時代劇烈變化,父女倆呈現出不同的狀態。退休后的汪天穩卸去職務,刀下的皮影世界,反而更顯自由,而女兒汪海燕卻不能像父親那般不受外界影響。
圖/陜西華縣皮影戲國家級傳承人汪天穩與女兒汪海燕
最孤獨的時刻,汪海燕覺得傳統皮影如同錦衣夜行。父親的皮影作品早早進了博物館,在各地流轉。但汪海燕清楚,參觀的人只是匆匆瞥見物件表層的精美,皮影真正的文化內涵被丟了。
但海燕并不認為現代人的眼光差了,反而是覺得人們的視野更開闊了,眼光變得更高。如何吸引具有國際視野的年輕人回頭看,了解皮影藝術,成了她心頭的困惑?!拔沂呛芙箲]的,除了自己傳承,提高公眾對非遺的關注,也是我這一輩的責任?!?/span>
過去,汪氏兩代人就十分注重對皮影資料的搜集整理。但在真正探索皮影在新時代發展過程中,父女間也曾爆發過很大的分歧。
海燕想到的方式是跨界,當她把動漫皮影拿給父親看,汪天穩當場甩下了一句“瞎整”。父親一開始完全不理解這種有違傳統造型和色彩的作品,覺得那頂多是個皮雕,甚至像個沒做完的半成品。
開始幾個月,誰都不搭理誰,父女都憋著一口氣。但海燕知道父親其實也是皮影的一位創新者。1976年,汪天穩就與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合作拍攝了皮影木偶劇《皮影輕騎兵》?!安荒軕蚯鷽]人看了,皮影也跟著完了”。80年代時,汪天穩設計的《豬八戒學本領》皮影動畫片推向幼兒園,孩子們喜歡得不得了。
在之后的摸索中,汪海燕堅持創新,同時更注重保留皮影的傳統技法。她感到父親漸漸理解與接受,很大程度來自年輕人對這些作品熱情的反饋。
從2016年開始,皮影的跨界多了起來,尤其是與一些國際品牌合作,汪海燕選用雪花紋、萬字紋、魚鱗甲等傳統紋飾,走上各路的時尚大展,讓年輕人感受到皮影經久不衰的美。
圖/《霸王別姬》里的霸王采用魚鱗甲紋,由汪氏皮影提供
一些年輕人因此被吸引其中,如今工作室成了非遺傳承基地,與時代接軌的新技術越來越多。汪天穩親手改進自制了許多雕刻刀具,而汪海燕在帶徒弟的過程中,更是用起了現代打印技術,取代了傳統宣紙畫稿,降低學習皮影制作的門檻。
通常汪海燕會通過佳能打印機打印出紙皮影形象,體驗者可以先從紙影入手,理解皮影的關節活動方式?!凹堄白鐾旰?,可以裝訂起來展示動態,方便愛好者入門”。而對比傳統皮影拓本與拓片,汪海燕發現,打印出來的圖案要高效、準確得多。
圖/體驗紙影,理解皮影的關節活動
技術發展拉近了普通人與非遺的距離,許多人在網上留下評論,“體驗皮影制作的下午,是一種莫大享受”。
在生活中讓非遺被大眾看見,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也是非遺技藝最好的存在狀態。這也是佳能長期以來助力非遺的初衷,通過自身產品與品牌影響力,用現代技術賦予傳統工藝更多活力和發展。
年輕人的加入讓汪海燕看到了非遺發展的希望?,F在汪海燕身邊有了一支年輕團隊,專門整理皮影的資料?!八麄冞€教會我一個詞叫‘開源’,所以我說皮影想傳下去,不單是技藝傳承,也需要技術革新,讓皮影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傳播出去?!?/span>
老皮影,沖向國際,回歸生活
老來,汪天穩越來越容易想起師父,想留些東西給后人?!段饔斡洝贰栋咨邆鳌?,他覺得“這些東西都在腦子里,再不留下來,就沒有了,得對得起師父呀”。
女兒探索創新,汪天穩就把心思撲在傳統皮影戲的保存。他帶了幾個徒弟,和國家非遺司合作,將全套《白蛇傳》從制作到演出,全部留存了下來。幾年前,在北京恭王府,這一傳統的《白蛇傳》還意外展現出了皮影藝術頑強的生命活力。
圖/《白蛇傳》展示了雪花紋、萬字紋,由汪氏皮影提供
在恭王府的展覽上,當代藝術家鄔建安和汪天穩合作,解構了《白蛇傳》。鄔建安出當代藝術設計,由汪天穩雕刻,兩人用傳統皮影工藝,創造出了一組滿含皮影元素的當代藝術新作。在現場,許多皮影愛好者深受感動,他們看到了皮影在藝術上重獲新生的樣子。
后來,汪氏皮影還和鄔建安一同參加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F場安排了一場皮影戲表演,開演前的一個多小時,便擠滿了世界各國的觀眾,有些老外沒凳子,索性坐到地上,胡琴和戲腔響起,不禁讓人想起中國村莊里曾經那些上演皮影的熱鬧日子。
從國際藝術展回到古都的工作室,汪海燕更堅定地想把皮影文化傳播出去。從不玩游戲的她,學起了各種潮流事物。為了做好活動關節,汪海燕對游戲人物的打斗,甚至比玩家更清楚。她越發感到年輕人并非不熱愛傳統,只是需要找到一個結合的點,而皮影的特點就在于既可靜態展示,又可動態表演,還能做成動畫,用視頻方式呈現。
對非遺多元化的探索,與佳能品牌長期助力非遺傳承保護的理念不謀而合。姚家大院那一夜,眾人冒著寒風,正是今年佳能為湘繡、皮影、藍印花布等一眾非遺文化拍攝全新的“壹城壹非遺”系列視頻。
在拍攝現場,佳能展現了如何用現代打印技術幫助非遺傳人們更好工作與創作。通過佳能打印機,精致簡易的填色皮影很快躍然紙上。在場的年輕人也被吸引過來,因為都有親手感受皮影作品制作的機會。對這些年輕人來說,通過佳能云打印小程序與自己的簡易版皮影結合,讓傳統非遺技藝變得趣味十足。
圖/打印皮影線稿
圖/裁剪線稿,制作紙影
從2021年至今,佳能中國已在全國各大城市舉辦了一系列線下非遺體驗活動。從購物中心到博物館,佳能邀請到各個領域的非遺傳人與大眾面對面互動,并通過打印技術降低制作環節難度,讓更多普通人親手感受中國非遺文化的底蘊與智慧。
而對于非遺傳人自己的創作,打印已經成為他們日常工作中重要的環節。汪天穩感嘆,過去自己設計一個皮影,想要放大縮小比例十分耗費精力,現在方便多了。
湖南湘繡大師李群英女士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在日常制作流程用到了打印機。對于毫厘之間的絲線,色彩逼真的打印畫稿,可以幫助她更好地觀察細節。同樣,蘇州剪紙、桃花塢木版年畫、藍印花布,各種傳統技藝都享受到了現代打印技術的便利和幫助。
從2016年到現在,汪海燕覺得自己漸漸撞開一條路,走上國際,還經常帶著古老的皮影,出入頂級品牌的總部?;氐絿鴥?,她也看到越來越多的皮影元素出現在服飾、櫥窗、文創用品。而推開家門,父親總是在那兒安靜地雕刻著,內心又無比安定。父女一個注重探索創新,一個注重保護經典,用各自方式傳承這門藝術。她把自己皮影藝人的生活形容為,“平和,但有一顆昂揚的內核”。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