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題刊出的最新研究報告,看上去雖然是宏觀分析和數據圖表,卻和我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在這期研究專輯里,我們擘畫“雙碳”行動潮流下中國企業的身影,描繪中國公益機構的品牌流變,觀測全球化浪潮下中國企業的科技創新實力,描繪中國周邊的地緣安全和防務趨勢。從堅守新聞陣地到拓寬內容價值,我們不斷為“好內容”賦予新的含義,展現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科創國家隊”
-
醫藥行業:研發加碼,創新加速
近八成醫藥企業在2021年加大研發投入。從2022年半年報看,這一趨勢仍在延續。 創新度更高的生物科技企業數量增加,研發投入增長也最快。 中國藥企的創新成果,在2022年更通過License out項目得以體現。2022年前三季度的License out項目約30個,交易總金額達數十億美元,在2022年第四季度一再刷新紀錄。 總量看實力,均值看質量。石家莊上市醫藥企業資產規模、營收規模的平均值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昆明、連云港,第四位才到北京。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2日《南方周末》) -
央企在哪些行業是科創排頭兵?
在南方周末企業科創力行業排名中,可以說建筑業是央企的主場。 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是44個一級行業中科創含量最高的行業。更特別的是,在南方周末企業科創力行業排名中,這一行業的前十名全部為央企。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近年中國企業科創最活躍的領域。在研發強度這一指標項排名中,僅有30%(8家)央企高于行業中位數,其中研發強度最高的遠光軟件(002063.SZ)在行業中僅排第76位。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2日《南方周末》) -
誰站在了科創力金字塔頂端? 中國企業科創力TOP100榜單解讀
TOP100的企業在2021年合計研發投入在全體入庫已披露企業中占比約46%,頭部集聚特征極為明顯。 研發投入高并不意味著科創力強,也并不一定就能進入TOP100。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2日《南方周末》) -
“科創國家隊”成績單如何?
央企的整體經營發展指標可圈可點,科創指標表現也很好,但在科創核心指標項上,仍有三成央企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未達整體中位數,更有六成央企研發強度低于整體中位數。 在建筑和高端制造業,央企正以行業科創先鋒的姿態在前行,但在開放競爭性領域則不盡然。 從排名結果看,4家央企進入前10名,29家央企進入前100名,在TOP100中占比近30%。 研發投入排名前三的華為、阿里巴巴、騰訊控股3家企業年度研發投入合計約2500億元人民幣,略高于央企研發投入前14名之和。 從央企內部看,個體差異也極大,研發投入的最高值為399億元,最少的僅6.79萬元,僅有70家公司的研發投入金額在平均值之上。 這也反映了央企群體中“優等生”多于整體水平,內部“貧富差距”高于整體水平,“差生”拖后腿的情況比較嚴重。 一個略帶隱憂的數據是,2021年1/3(118家)央企研發人員數量在減少,其中更有11家公司的降幅超過了50%。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2日《南方周末》) -
A股各板科創成色如何?
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總和最高,但研發強度平均值和中位數均排在最末位。 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中位數最高,研發強度的平均值和中位數高于上交所主板,但不及科創板和創業板。 創業板上市公司研發投入的平均值和中位數均墊底,但研發強度要高于兩個主板。 科創板上市公司研發強度的平均值和中位數遙遙領先,但研發人員總數、平均值和中位數都墊底。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2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