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城榜2022:“中三角”造就中國第五極 珠三角“第三核”顯現
編者按:
迎著2023年的曙光,我們試圖再次回答:什么是理想的城市?如何擁有理想的城市?
三年前,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從人的體驗價值出發,提出《理想之城榜》的量化評價模式。這也是新冠病毒伴隨的三年,人們失去了一些東西,也更加深刻懂得日常生活的珍貴。
在持續三年的評價里,我們將人的感受視為最基礎的評價指標,這延續至最新一期的年度報告。如同越來越多人相信的那樣,中國的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城市應當以人而非以物為核心。這就是說,城市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實現人的幸福,而不是以窮盡物的效率創造財富為目的;不是把人當工具去創造財富,而是要讓財富服務于人。
城市應當以所有人而非部分人為核心。這就是說,城市需要盡可能地為所有人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讓每一個人都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城市應當以人的整體而非人的局部為核心。這就是說,城市不僅要滿足人們就業和創造物質財富的需求,還要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精神層次的以及一切讓美好發生的期待。
城市必須以人為根本尺度。這是《理想之城榜》一以貫之的理念,也是南方周末城市團隊做研究的永久追求。這份根植于數據理性的榜單不僅展現城市的座次,更強調這樣的常識:
只有城市為人的幸福和全面發展而運作,城市之于人才有意義。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馮葉
兜里有錢,眼里有光,心里有勁,多少人向往著這樣的生活?
站在2023年年初的陽光下,告別新冠病毒的侵擾,人們更加珍視彼此,期盼身處的城市能夠承載夢想和美好的生活。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朝著光明的方向推進,人的價值越來越被視為城市運行的根本。無論頂層設計還是民間社會都在凝聚一種共識。那就是:城市運行的邏輯并非窮盡一切物的利用效率,而是盡可能滿足所有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只有為了人的幸福和全面發展而運行,城市之于人才有意義。
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發布《理想之城榜2022》,運用量化指標模型,再次描繪中國城市的理想狀態,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路徑。
與《理想之城榜2021》不同,研究團隊對部分指標進行了完善,公共空間指數納入了3萬平方米以上開業購物中心及獨立百貨的總商業面積、日均客流量、各類品牌門店總數量等指標,更好地衡量城市的消費多樣性以及公共服務的質量;市民待遇指數中的教育與醫療數據與其他城市評價榜單一致,同步更新至2022年發布的最新數據;市民準入指數不僅更新了最新的人口數據,還對各大城市的落戶政策進行了全新的評估。
指標體系的調整與城市自身的發展因素疊加,導致理想之城榜出現了排名上的波動,珠海、昆明、徐州、東莞、南通、廈門排名上升了十名以上,其他城市也出現了小范圍的變化。
與2021年的理想之城榜單對比,研究團隊發現一線城市差距進一步縮小,深圳憑借市民待遇的提高以及公共空間的完善,躍遷至第4名。
在區域格局上,長三角“一超三強”“多點開花”的格局更加穩固;珠三角“第三核”苗頭初顯。
綜合經濟、人口、基礎設施建設等情況,研究團隊發現,以長沙、武漢、南昌為“三核”驅動的“第五極”正在形成。一線城市的市民待遇與公共空間雖然處于領先位置,但是二線城市與中西部省會城市以更加均衡的條件吸引了更多流動人口。
區域趨勢:五極格局顯露,珠三角“第三核”生成
1.“中三角”造就中國城市“第五極”
中國城市化發展至今,真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城市群有老牌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新晉的成渝雙城經濟圈。這四大城市群,共同構成了中國經濟的“菱形結構”。
四極格局還不是中國最終的愿望。無論是民間社會還是頂層設計,近年來都有“中三角”或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構想。過去一年,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整體框架被國務院批復,這不由地令人想到一個問題——“中三角”成熟了嗎?
2022年的理想之城榜呈現的跡象是,武漢、長沙和南昌構成的“中三角”正在成熟。
榜單前十迎來一位新成員——長沙。2022年的榜單上,長沙排名上升了七名,超過了蘇州、南京等經濟強市,位居理想之城榜第6位。長沙表現最好的指數是生活舒適指數和市民準入指數,相對于其他一線和新一線城市,較低的購房、租房價格和寬松的落戶政策鑄造了長沙獨特的競爭優勢。
這樣的優勢進一步提高了長沙消費活力。數據顯示,長沙在部分中西部大城市中消費傾向最高。換句話說,長沙人“既有錢,也愛花錢”。
長沙的消費活力高,同樣得益于長沙的新消費品牌將長沙的“市井文化”融入產品中,贏得了本土消費者的喜愛,“城市限定”的做法也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
不過,長沙的消費多樣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