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塔基亞,一場2300年的告別
地震不僅夷平了有形的建筑,它也給社會結構、族群心態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些把不同國家、種族、宗教的人連接起來的,本來就脆弱的絲帶,在2月6日的地動山搖中被扯斷了,而被這些絲帶纏繞起來的家庭記憶、旅行者記憶、社區歷史記憶和國家文明記憶也都散落一地,一如當地人所說,安塔基亞不復存在。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1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土耳其東南部發生世紀大地震后,曾經和我一起前往地震災區之一哈塔伊省的陳丹燕老師回憶起該省省會安塔基亞,她說:“這里有世界上最完備的馬賽克拼貼畫博物館,這里有世界上第一條有街燈的大道,這里是第一桶橄欖油出發去羅馬帝國的港口,這里也是這次地震的發生地。那個由奧斯曼帝國時期的肥皂廠改建的小酒店還好嗎?那個我學過做齋月面包的小面包店還好嗎?那個山里圣彼得的教堂遺址還在嗎?”
陳老師問的這些地方都坐落在安塔基亞庫土盧旭街(Kurtulu? Caddesi),這條街自其還是古羅馬第三大城市時代就是城中最繁華的街道。這個肥皂廠改建的小酒店叫Savon Hotel,我開始為陳老師打聽那家她心心念念的酒店的下落。這棟建于1860年的Savon酒店是典型的“敘利亞房子”:它呈四合院樣式,我對它那個帶著噴泉的寬敞庭院印象良深,四周沿墻種著橄欖樹,三角梅沿著墻壁有力地攀升開花,還有高挑的棕櫚樹隨風微微搖曳,這是地中海遇見阿拉伯的風情。
可惜我沒有給陳老師帶來好消息,《紐約時報》的記者采訪到了酒店的主人,41歲的卡曾姆·庫賽伊瑞(Kazim Kuseyri),他對記者說,“安塔基亞不復存在”(No more Antakya),這位當地最負盛名的老酒店的主人目前睡在車里,幸好自家酒店的庭院有足夠的停車位。包括他的親戚、員工和員工的親戚在內的25人,目前都睡在這個“汽車旅館”里。
當我2017年第一次下榻該酒店時,來自聯合國難民署的白色豐田越野車也停在那里,聯合國機構租用該酒店作為辦公場所。酒店主人當時應該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也有一天淪為了無家可歸的難民。傷心欲絕的卡曾姆說他已經沒有繼續生活在哈塔伊的任何理由,因為這里什么都沒有了。
很快,我從社交媒體上看到越來越多的來自庫土盧旭街的視頻,不管是無人機的平穩航拍,還是路人喘著粗氣用手機搖晃的鏡頭呈現的街景,都好像一場慘烈空戰才能造成的滿目瘡痍。陳老師學做齋月面包的小面包店被深埋地下。有個老伯在大街的廢墟前徘徊,他的手上有一個折疊起來的白色袋子,他說這個袋子將用來裝他的兄弟、侄子和他們兩人的妻子。
那天唯一可以告慰陳老師的好消息是,圣彼得教堂安好無損。畢竟它深藏在巖洞里。
博物館酒店必將名列世界酒店厄運榜
2019年在安塔基亞,那次和陳老師旅行的最后一天夜晚,我們走在回酒店的路上。這條曾經沿路都是羅馬柱的大街,在兩千年前叫做希律王和提比略大道,它在羅馬帝國的年代,寬敞的街道被世界上最早的街燈照得敞亮,現在就好像中國四線小城的馬路,阿拉伯血統的臉和我們頻頻擦肩而過。我們差點被人行道上一部直徑一米的面粉攪拌器絆倒,顯然這里的居民共用這個巨型攪拌機,然后把自家的面團送到附近面包房的公共烤箱里進行烘焙。店面櫥窗破落,但可以看出法屬敘利亞建筑的西洋氣派。
整個城市彌漫著某種半個世紀前的中東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