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我的學思歷程丨倬彼云漢
我的思考方式如何形成。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2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1962年許倬云博士畢業留影(左起王正義、連戰、錢存訓先生及其夫人許文錦、許倬云)。
這篇文章主要為了回顧我的學習過程,如此即可理解形成我思考的方式,和我寫文章和討論問題的形式,為什么是如此。
我受的教育是不正規的,但是因為小時候不能上學,反而比別人更早開始接觸到中國的古典。我在七八歲就開始一面讀白話文,一面開始讀淺近的文言。沒有人教導,自己摸索,因為我如果摸索錯了,隨時可以找人問,我父親隨時可以告訴我。于是自己瞎蒙瞎看,到十三四歲的時候,我基本上古文閱讀沒有困難,我自己用古文寫短文也可以。當時我自己沒把握,但是據我姐姐們以及她們的朋友看,認為大學生的水準也不過如此。這聽上去像是在吹牛,我只是告訴一個事實:我沒有別的事情可做,就專心做這件事。清朝改革科舉以前的傳統教育,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孩子,就可以考童生了。童生就是秀才,他的程度就可以寫議論文、八股文、詩詞,我的進程跟他們沒有大的差別。
到十三歲的時候,我們從戰地回到重慶。那時候可以得到機會,看梁任公的文章,讀《大公報》的“學燈”副刊,每個禮拜一次,各個專業的教授們寫的討論文章,政治學、經濟學等領域的都有。我是生吞活剝,囫圇吞棗我也吞下去了,也消化了——所以,人的消化能力是很強的。那時候我就欽佩費孝通、周鯁生、吳宓這一類人物寫的文章。今天認為經典式的文章,我十三歲到十五歲之間,都已經當作平常應該看的。
我也不是獨學無侶,一樣有問題可以找父親請教。姐姐、哥哥夏天暑假和年底的春假,從大學回到家里的時候,我問他“這個對不對”,他們也看了,他們也知道。所以,我這個過程不是沒有考核的,而這種互相幫忙非常重要??吹枚M孝通的東西,就可以看得懂吳宓。這個關口,使我從古典文化的學習走到近代社會科學的吸收,不成路數,但比別人早起步三四年時間——一般的朋友到十六歲左右,上高中才開始看這些東西。
我的進度慢慢跟大家的進度看齊,這個時候我就開始注意到,《國史大綱》那時候一篇篇出來了?!秶反缶V》的寫法和以前另外幾部國史,像夏曾佑、章嵚等人的完全不一樣。他談的是制度,不是談人;他不是按照《資治通鑒》的想法,他的想法等于仿照了司馬遷《史記》的辦法?!秶反缶V》有政治史,如同司馬遷的“本紀”“列傳”部分,就是他的主干;當然他也有經濟史,相當于把《食貨志》《貨殖列傳》鑲嵌進去;還有地理、宗教,包括《封禪書》等因素,也嵌進去。我第一次覺得,錢賓四先生的《國史大綱》寫得真好。
到了高中,我就很容易銜接下去。在無錫(東林書院所在地)讀高中的時候,我老師覺得我的中文、歷史、地理不用補,甚至不用聽課。好幾個老師如裘維霖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