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立從湖南所領的薪金
從陳寶箴逝世到清朝滅亡,湖南水口山官礦按月致送陳家薪金百兩,十一年算下來共計白銀一萬三千余兩,這份報酬無論是價值還是情誼,都是沉甸甸的。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2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陳三立遺照。
戊戌政變之后,陳寶箴、陳三立父子戴罪離開長沙,1900年6月,陳寶箴在南昌去世,此后陳三立再也沒有踏上湘省一步。然而,陳家和湘人的聯系卻割不斷,除了詩酒雅集、喜慶悲吊、書信往還,也有不少經濟往來,陳家從湖南所領的贈金即是其中一項。
恢復舊例酬報
《熊希齡集》收錄了一封尚未被人注意的信函:《請恢復舊例酬報水口山礦發起人陳寶箴后人與蔡鍔等致湖南巡按使陶思澄函》,信函的核心部分如下:
敬有請者,湖南水口山鉛礦,為吾湘官營事業之最大特色,礦產之美,成效之著,雖屬歷任長官維持盡善,而首先發明創辦此礦者,則為義寧中丞陳公寶箴,尤鄉人士所馨香尸祝,永莫能忘者也。即歷任長官亦皆深韙其人,謹守其成法,用能蒸蒸日上,嗣后該礦所獲日豐,歷年贏利竟至數百萬金。湘省官紳飲水思源,以義寧中丞逝世后兩袖清風,家徒壁立,其公子伯嚴部郎,恪守家風,高尚純潔,不事生產,日在窘鄉。乃由吾湘官紳公同之意,仿東西各國酬報發起人之例,按月致送薪金百兩,以表鄉人去思之誼。迄于清季末年,未嘗間斷。不料民國成立以后,暴徒專制,忘棄舊義,忽將此項薪水撤銷,至今未送。夫酬勞通例也,報功盛典也,歐美各國對于新發明之事業,必給以酬金,或許其世享,所以鼓勵而崇報之者,無不至也。水口山之礦若非義寧中丞發明于先,何以有今日?若非其竭力經營,開創于前,亦何以有今日年增數十萬之收入。且非獨此也,湖南風氣號稱固閉,前此欲開一礦,輒為人民所阻,自中丞到任,力排群議,甚至用武,卒將湘礦開放,使人民生計寬舒,每年礦產有千萬金之輸出,皆義寧中丞之余澤也。同鄉人士目睹其家世之困窘,來書商榷,均代不平,并以此項支出,志在酬報,與尋常掛名干薪迥乎不同。夙欽閣下政聞久播,于實業一途提倡獎借不遺余力,此項津貼,事關宏獎,當亦閣下所樂于贊成。用敢合詞縷陳,敬祈諭將此款規復舊例,照常致送。并祈飭查,自何月停送起,以至目前,一一令其按月補出。
湖南維新運動最見經濟效益的新政就是礦業。1896年3月開辦的水口山官礦,到1904年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有色金屬礦區,年貢獻全省六分之一的稅收,累計贏利六百多萬兩白銀。其他還有民營礦業,如華昌純銻煉礦公司在鼎盛時期貢獻了全省三分之一的稅收。其時主持水口山礦務分局和華昌純銻煉礦公司的分別是廖樹蘅和梁煥彝,以文人辦實業成績斐然、財富豐碩,曾廣鈞有詩記之:“廖梁詩伯兼攻礦,一洗騷人萬古貧?!贝撕髷凳?,湖南礦業持續發展,一直都是全省經濟命脈。熊希齡特別強調“與尋常掛名干薪迥乎不同”,列舉歐美酬報發明人通例和湘人民意,說明陳氏父子開創之功不可忽略,此贈金的正當性不容置疑。從陳寶箴逝世到清朝滅亡, “按月致送薪金百兩”約十一年,算來共計白銀一萬三千余兩,這份薪金無論是價值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蓁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