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梵高”與梵高有多像?大芬村、印象派,同一底層邏輯
當攝影術可以替代畫家的時候,畫家就開始改變,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正是通過這種變化,畫家不再被攝影術威脅,藝術行業也重新定位,繼續留在了服務業部門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2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2016年11月,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上放映了一部叫《中國梵高》的紀錄片,主要講的是農民畫工趙小勇一直以復制西方經典油畫賺錢,養活一家人。
趙小勇本來是湖南人,初中輟學,為養家糊口,二十多年來臨摹了10萬張梵高的畫,這些畫銷售到世界各國,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梵高”。在國內,趙小勇的畫一幅大約幾百元,到國外價格會翻十多倍,達到幾千元。紀錄片播出后,趙小勇的畫價格也變得更高,如今也有了一個家族式的畫室,除了臨摹,也開始進行自己的創作。
趙小勇的身后,是無數像他這樣的畫工。深圳有一個大芬油畫村。這里是全球最大的油畫復制工廠。很多人像流水線的工人那樣,臨摹西方油畫,然后把畫銷往世界各地。
現代技術可以精確地復制名畫,為什么這樣的產業還會存在?商品的價值是由其稀缺性或需求決定的,不過成本或人工仍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人工本身是稀缺的,需要花費人工才能獲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