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

        1. 電影票房注水疑云:8.3元能買100元的票房?

          如果片方自身經營影院,注水成本可以壓低到8.3%,相當于片方只需花8.3元的專資費和稅費,即可讓影院出100元的票房。如果自家沒有影院,與第三方的影院合作,則需支付影院一筆手續費,注水成本會提高到15%左右。

          “很多影城愿意接這樣的活,晚上反正那些廳都是空著,哪怕一個座給我2塊錢,一個廳100個座位,只是給你從系統上出一下票而已,什么都不干,連片子也不用放,一個影廳可以賺200塊錢,有錢干嗎不賺呢?”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2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李慕琰

          2023年春節檔總票房超過67億元,位列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榜第二位,與此同時,票房注水仍是電影行業之痛。 (視覺中國/圖)

          截至目前,2023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已超過百億,疫情政策調整后的首個春節檔表現搶眼。與此同時,電影之間的“暗戰”也悄然發生。先是電影之間的排片之爭,之后演變為部分影片的“偷票房”或“買票房”的爭論。

          兩者都是常見造假方式,容易混為一談。其實,“偷票房”一般指的是影院作假,通過瞞報票房、少報票房來截留票款;“買票房”則是片方的行為,由片方出錢購買票房,制造高票房假象。

          票房造假行為與電影票房的分成有關。一部電影的誕生是出品方、制作方、發行方、院線四方通力合作的結果。票房中有8.3%是不可分賬票房,用于繳納5%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等稅款;余下91.7%屬于分賬票房,院線一般分到其中的57%,片方拿到剩余的43%。

          多位影院從業者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偷票房一般發生在行業早期,為了隱瞞票款,影院悄悄在票房上做手腳,但隨著監管的嚴格和技術的升級,尤其是第三方售票系統出現后,主流影院幾乎沒有條件再實施類似的行為。

          在影院經營者孫俊的記憶中,過去一個縣城里只有一兩家電影院,只要關閉線上售票平臺,現場買票容易做手腳,而現在第三方平臺售票占比較高,類似“手寫票”這樣明目張膽的偷票房基本沒有了。當然,一些影院為了私扣票款、減少分賬,會用低價或包場的優惠來換取“不出票”或“少出票”。

          但是,由于“買票房”處于模糊地帶,并且更難留下證據,成為部分片方和影院心照不宣的秘密,仍為電影行業之痛。

          “無非是制造出一票難求的假象”

          “票房注水無非是制造出一票難求的假象,為了讓影院提高排片量,并讓普通觀眾覺得片子火爆?!睂O俊負責一家二線城市繁華地段的影院,影片正式公映前,為了提高預售成績,片方一般會購買一些票房。嚴格來說,這部分票房是片方“真金白銀”的投入,影院最終收到了票房,仍然要多方分賬。

          電影從業者坦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是一種高成本的買入,“有時候,發行在淘票票或者貓眼,直接買幾場。比如,影院開個5個場的排片,每個場買兩張票,能保證排片不會被撤了?!?/p>

          相比之下,“買票房”的成本更低,只需支付票房中不可分賬的部分,無需進行分賬。片方與影院達成“合作”后,給予影院服務性費用,影院依據片方要求線下出票,然后上報票房數據。坦克透露,如果片方自身經營影院,注水成本可以壓低到8.3%,相當于片方只需花8.3元的專資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木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久久青青亚洲无码AV黑人
                <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