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

        1. 大屠殺之后,大屠殺就不再重演了嗎?

          作者的厲害之處是,他不僅采訪了盧旺達大屠殺的幸存者,還采訪了大屠殺的劊子手。這些珍重的口述史料以雙重視角向世人展示了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的恐怖記憶。

          責任編輯:劉小磊

          法國作家讓·哈茨菲爾德與他的新書《與屠刀為鄰》(龍云、孫旋譯,北京日報出版社,2022)。(資料圖/圖)

          納粹德國的慘痛歷史給人類留下了許多無解的問題:為什么納粹劊子手會毒殺手無寸鐵的猶太人呢?為什么平時和睦相處的鄰居會砍殺無冤無仇的鄰居呢?自1960年代漢娜·阿倫特發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以來,這些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思想界。阿倫特認為,納粹劊子手艾希曼之所以盲目執行上級交代的屠殺猶太人的命令,是因為他缺乏道德反思能力(thoughtlessness)。她把這種缺乏道德反思能力而犯罪的現象稱為“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但是,阿倫特之后的許多研究表明,阿倫特對艾希曼的判斷是錯誤的。實際上,艾希曼并不是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的人。恰恰相反,在他的世界觀里,他明確地認為,納粹主義是正確的,反猶主義是對的。這是他經過清晰的思考和冷靜的判斷得出的荒唐結論。正是如此,他從德國流亡阿根廷后依舊念念不忘納粹主義,并且反復向人炫耀他的大屠殺經歷。這樣一個人,我們能說他只是一味盲目服從納粹命令,而沒有經過一番道德思考嗎?

          阿倫特聚焦于內部因素,從而把罪惡追溯到缺乏道德反思能力的內在個體。而津巴多則聚焦于外部因素,他認為外在的情境扭曲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久久青青亚洲无码AV黑人
                <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