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億職工“救命錢”如何用?
“引起爭議的原因在于一部分退休人員只是直觀感受到個人賬戶收入的減少,而對這一改革同時給自己帶來的益處尚不了解或尚未體驗,相關門診共濟保障的配套措施也還不夠到位?!?br />
目前,全國已有99%的統籌地區開展了普通門診統籌。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改革后,各地在職職工個人醫保未來劃入部分將“縮水”近一半,退休職工的個人賬戶劃入金額統一為每月50至200元,“縮水”情況因人而異。
近1/3省會城市從2023年1月1日起或之后執行職工醫保新政,其中不乏過渡期延長至2024年的地區。同一省份范圍內的不同城市,由于基本養老金平均水平不同,退休人員個人賬戶的劃入金額也略有差異。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曹海東
職工醫保個人賬戶“錢袋子”的計入方式,既是改革中的“硬骨頭”,也是職工特別是退休職工關注的焦點。
在中國,近3萬億元的職工醫?;鸪胤譃閮蓚€“錢袋子”,一個是統籌基金,一個是個人賬戶。其中,統籌基金保障住院和門診大病,個人賬戶保障門診小病和藥品的費用支出,這一格局正在發生巨變。
2023年1月1日以來,多地實施職工醫保門診共濟改革新政——推動職工醫保門診保障由個人積累模式轉向互助共濟模式,簡言之就是調減單位繳費和統籌基金劃入個人賬戶的比例,為普通門診報銷提供資金支持。
個人醫保賬戶改革事關3.5億在職和退休職工,因此也被稱為“醫保史上最大改革”,前后醞釀近5年。2021年4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正式發布。
“自1998年誕生之日起,職工醫保的制度設計即為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統籌+個賬的模式,在當時背景下提高參保積極性,推動形成‘全民醫?!w系。但現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老齡程度逐漸加深,中國進入慢病時代,個人賬戶的弊端就凸顯出來?!敝袊ù髮W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廖藏宜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個人賬戶資金沉淀過多,無法化解門診負擔較重群眾的負擔,互助共濟效果不佳。
新政實施后,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個人賬戶劃入金額減少,對于習慣在藥店購藥的一些患者來說,報銷不如以前方便,亦有人擔心基層醫療機構藥品配備不足,無法在一二級醫療機構買到所需藥品。
2023年2月25日,就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改革相關問題,國家醫保局有關司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指出,將繼續指導各地醫保部門持續落實改革部署,“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定期評估改革落地情況,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群眾就醫需求,研究優化門診報銷比例、‘起付線’和‘封頂線’等政策,不斷細化配套措施,優化管理服務,提高保障水平”。
改革進展不一,劃入金額略異
目前來看,職工醫保個人賬戶“錢袋子”的計入方式,既是改革中的“硬骨頭”,也是職工特別是退休職工關注的焦點。
新政實施前,2.6億在職職工中采用統賬結合繳費的,用人單位為在職職工繳納月工資的6%-8%不等的保費中,70%劃入統籌賬戶,30%納入職工個人賬戶,約合月工資的1.8%-2.4%,改革后這部分將全部納入統籌賬戶。個人繳費的比例、流向不變,每月參保繳費基數的2%左右劃入個人醫保賬戶。
對于9324萬退休職工而言,改革前,大部分地方每月劃入個人賬戶的資金為“個人養老金實際發放數×劃入標準”;改革后,退休人員仍不用繳費,個人賬戶資金仍由醫保統籌基金劃入,但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