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

        1. 博物館的半個下午丨事關告別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衡陽鐵路博物館位于衡陽火車站附近一個叫苗圃社區的地方,恰好處在京廣鐵路、東二環和衡州大道構成的三角形的正中間,雖然從小到大無數次在衡陽站上下車,但我從沒來過這片區域。 (人民視覺/圖)

          春節人擠人。我貓在湖南老家,看新聞里攢動的人頭,慶幸之余,心里也一點點長草,貓到第七八天,野草深幾許,終于熬到眾神上班,可以出門轉轉了。本想去石鼓書院,看湘江與蒸水交匯處的寬廣,一展胸襟,出發前查線路,湊巧看到本市新建了座鐵路博物館,我算小半個火車迷,又想起年前回老家時在柳州短暫停留,參觀那里的工業博物館,印象不錯,尤其是看到了之前在抗戰文獻里讀過許多次的木炭車真身——修復得過新了,但仍有歷史信息量:整體是輛大號吉普,挺氣派,不難想見,當年行駛在泥結石公路上時,“尾巴上帶上半里塵土的神氣”,但作為公共汽車顯然太逼仄了,于是又幫我具象化了林徽因梁思成一家在1937年西遷時的回憶:“摸黑搶著在凌晨三點之前把我們少得可憐的行李和我們自己塞進長途車,到早上十點這輛車終于出發時,已經擠上二十七名旅客。這是個沒有窗子、沒有點火器、樣樣都沒有的玩意兒,喘著粗氣、搖搖晃晃,連一段平路爬不動……”這幾年地方時興修建各種博物館,有的頗具水準,于是決定改去衡陽鐵路博物館看看。

          博物館位于衡陽火車站附近一個叫苗圃社區的地方,恰好處在京廣鐵路、東二環和衡州大道構成的三角形的正中間,雖然從小到大無數次在衡陽站上下車,但我從沒來過這片區域。印象里臨近車站的地方總是臟亂差,結果意外的安靜,老樟樹很多,遮天蔽日,上了50歲都是保護樹木,其中一株看牌子有370歲高齡,哇,順治年間出生。沿街還有廣州西餅屋這樣的招牌,和“鐵(路)普(通話)”一樣堪稱老京廣線殘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門前廣場有一裝置,展示廢棄蒸汽機車巨大的紅色車輪與連接車輪的搖臂,搖臂轉到高處,好似“握手”,設計者以此寓意“團結”,倒有幾分恰切。在柳州工業博物館外的廣場也有類似設計:拆除的鍋爐房里的保溫火山巖,被建成小小的游戲迷宮,而空壓機廠的手動螺桿壓力機則被掛上秋千,供兒童玩耍。在一個不斷翻新的社會,如何重新發現和審視“廢墟”,值得玩味。去年忝列一個建筑設計獎的評委,我看到了出色的作品:設計師利用12輛廢棄的ofo小黃車,和四川大涼山彝族孩子一起造一座旋轉木馬,它會旋轉,會發光,甚至會“盛開”——這公益性質的“花火計劃”部分彌補了火把節(因疫情)取消的遺憾,更重要的是,在想象力、人文關懷與審美的有機結合下,城市過度發展的冗余物(想象一下成堆的共享單車墳場)在大山里獲得令人欣慰的再生。

          鐵路博物館從1896年清政府籌建粵漢鐵路講起,十余年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久久青青亚洲无码AV黑人
                <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