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鼓藏節:為銅鼓的靈魂獻上盛大的祭祀
西江鼓藏節是13年一遇的祭祖大典。這個沒有統一文字的民族,將戰爭與遷徙都化作了空靈、雄渾的1.5萬行苗族古歌?!拔覀兊淖嫦劝?,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祭祀是不要忘記遠古的回憶,是受盡磨難的祖先靈魂的召喚,亦是民族歷史的延續。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楊嘉敏
清晨7點不到,一連串巨大的鞭炮聲吵醒了我。我睜開迷蒙的雙眼,煙霧正試圖從陽臺木門的縫隙擠進來,隨之而來的還有在爆炸中高高濺起的紅紙碎片。一兩分鐘后鞭炮燃盡,我推開陽臺門,噼里啪啦的轟鳴又從遠處襲來,陣陣白煙從密密麻麻的吊腳樓之間騰起,彌漫在整個山谷。
白水河兩岸炮聲不絕,西江千戶苗寨13年一次的鼓藏節開始了。
鞭炮聲不絕,無數道的煙霧從西江千戶苗寨的吊腳樓間升起。
鼓藏頭
蒼莽苗嶺橫亙在黔東南,主峰雷公山北麓的山谷里坐落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戶苗寨。正如其名,多個村寨從白水河流淌的谷底依山向高處生長,鱗次櫛比的吊腳樓蔓延相連成片,組成了這個擁有超過1300戶人家的龐大苗寨。
我在前一天夜里進入寨門,不少店鋪已提前打烊,路燈照亮趴在古街邊的許多黑豬。山路狹窄的階梯旁,也有村民在捆綁幾只哼哼唧唧的黑豬,我有時不得不從它們的鼻尖跨過。為了鼓藏節,村民們準備了五千多頭黑豬作為祭品。
千戶人家輪番放炮升起的煙霧蒙住了初升太陽的光芒,讓秋日爽朗的晴空變成了多云天。我在炮聲中走下民宿所在的東引村,又在白煙滾滾中一邊躲避著火星,一邊跳過正在鋪設的鞭炮,一邊繞過擋路的黑豬,爬上了也東寨的階梯。石階陡峭,管理民俗事務的鼓藏頭就住在山坡高處。
鼓藏節是黔東南苗族最隆重,也最神秘的節日,它源自遠古苗族先民祖先崇拜流傳下來的祭祖儀式,也被稱為鼓社節。鼓社是雷山苗族一套古老的組織形式,類似于漢族的宗族。通常,同宗的幾個村寨組成一個鼓社,彼此血緣聯系緊密。西江鼓社包括千戶苗寨內部與周邊的十余個村寨,村民們共同祭祖。鼓社的首領即為鼓藏頭,由他負責鼓藏節的祭祀儀式。
節慶第一天清晨,通向鼓藏頭家的山路被放炮的煙霧籠罩著。
當我氣喘吁吁地爬上山時,鼓藏頭唐守成正坐在家門口跟親朋聊天。屋子對面的鼓藏堂大門緊鎖,里面安放著祭祀用的銅鼓。
在記錄苗族神話與歷史的苗族古歌中,楓樹是萬物的生命樹,樹心中誕生了蝴蝶,蝴蝶生下了12個蛋,其中兩個蛋孵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男人和第一個女人,因此蝴蝶媽媽被視作人之始祖。苗族相信,人死后,靈魂要回到楓樹做成的木鼓中才能安息,祭祖便成了祭鼓。從前西江也造木鼓,后來改用防腐、防火的銅鼓。為了不驚擾祖先靈魂的安寧,平時銅鼓放在鼓藏堂由鼓藏頭負責保管,只有鼓藏節時才會抬出來。
唐姓人家是最早進入西江的家族之一,威信頗高,很早就被推選為鼓藏頭,并沿襲至今?,F任鼓藏頭本職是教師,自1986年繼任以來,這是他操辦的第四次鼓藏節。
不同支系的苗族過鼓藏節的時間、內容、地點等方面各有不同。西江在每逢12年輪回的寅年過鼓藏節,從第一個寅年數到下一個寅年為13,因此本地人會說這是13年一遇的祭祖大典。而在更為原始、隱秘的月亮山腹地,鼓藏節不一定有固定頻率,有時是巫師收到了祖先的托夢,或是在為村民占卜時感受到了祖先的降臨,才會開始造鼓、舉辦儀式,為祖先獻上祭品。
傳統的鼓藏節要連過3年,第一年起鼓,第二年跳鼓,第三年送鼓,尤以送鼓年的儀式最為宏大。如今在這個貴州最熱門的景區之一,節慶已經過簡化、壓縮,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