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GC亞太區首席代表劉萌:ESG管理需內部化,警惕變成公關手段
企業加入了全球契約不意味一勞永逸,要有憂患意識?,F在全球層面已有一萬家企業因未及時通報或其他原因被組織除名勸退,淘汰率很高。
我比較擔心出于善意的ESG評級演進成為“綁架”企業的惡性競爭,從而喪失公信力。導致以下局面:評級分數高了投資人和相關方不一定覺得企業真的做得好,如果分數特別低,投資人覺得企業可能有什么重大問題。這樣會不會導致通過給企業ESG評級降低來“收買”企業?
如何避免ESG評級本身淪為一種商品?關鍵在于:無論是作為裁判員的評級機構,還是作為運動員的企業,均應當基于世界公認的“聯合國全球契約十項原則”來對待ESG。
責任編輯:曹海東
UNGC亞太區首席代表劉萌。
ESG越來越火。鮮有人知的是,這個概念已經提出了將近二十年。
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 Global Compact,以下簡稱UNGC)首次提出ESG。在此之前五年,1999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聯合國時任秘書長安南提出了“全球契約”(Global Compact)構想,號召企業“為全球市場帶來人性化的面孔”。
2000年成立的UNGC現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組織,會員包括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22000家企業,其中中國企業近700家。UNGC呼吁企業承諾履行涵蓋勞工、環境和反腐敗領域的全球契約十項原則——包括消滅童工、鼓勵開發和推廣環境友好型技術等,并每年報告進展。
UNGC亞太區首席代表劉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ESG能被企業認可很不容易,因為企業其實更看重的是另外一個E——Economic(經濟)。具有前瞻性的企業不僅要關注ESG,還要更好地融入全球貿易,成為負責任的企業公民,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出海到規章制度相對落后的欠發達地區,可遵守UNGC十項原則這項被聯合國大會承認的共識。
目前,企業的ESG表現已為投資人看重,也有不少評價方法。不少第三方ESG評級機構將企業是否加入全球契約組織作為加分項,或是分析企業在UNGC披露的“進展情況通報”。但ESG的定義不明確不統一、方法缺乏透明度等問題讓投資人困擾,甚至可能出現“漂綠”現象。
對于這些困擾,劉萌的建議是:“我如果是一個企業家,做好ESG、遵守全球契約十項原則是自己的事,本就應該做好。我相信這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大道。大道至簡?!?/p>
性別平等也是UNGC關注的重要議題,并有專門的培訓項目。作為一名女性管理者,劉萌認為女性議題的橫跨面很大,女性若不能在經濟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得到充分的代表和賦能,很多目標將很難實現。
企業說出“兩難處境”也挺好
南方周末:ESG概念由UNGC率先在2004年提出,從默默無聞到話題出圈,當下ESG是真的火了,還是依然停留在口號上?
劉萌:近幾年的極端天氣、大流行病等的確讓公眾意識到了ESG的重要性。中國也提出了雙碳目標、高質量發展。
不過無論是ESG還是曾經CSR等其他類似概念,在某一個歷史階段火了,都很自然。無論什么概念火了,UNGC始終把握的主線有兩條:促進企業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調動企業的力量推動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提出ESG,但這個概念非常寬泛,企業落實ESG,重點是履行全球契約十項原則,這正是對ESG的闡釋。
南方周末:成立伊始,全球契約就要求加入的企業強制披露“進展情況通報”(Communication on Progress),這些通報對外公開嗎?
劉萌:完全公開。我們全球官網已有將近十萬份報告,我們鼓勵企業用各種語言發布,比如中國企業用中英文都可以。
很重要的一點是,企業加入了全球契約不意味一勞永逸,要有憂患意識?,F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