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粵港澳大灣區代表委員談經濟
建議政府牽頭設立專利訴訟專項基金,對事關整個產業發展的技術專利訴訟提供支持。
完善政務服務體系,全面改善營商環境,激發企業“積極投”。
政府要增強民營企業的投資信心,讓大家愿投、敢投、能投。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張玥
開放性是灣區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比珖f委員、祈福集團副董事長孟麗紅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在她看來,當前市場最大的問題不是沒錢,而是信心。要讓市場主體重拾信心,需要依托一個好的營商環境。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南方周末記者訪問了五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探討當下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他們是全國人大代表、TCL董事長李東生;全國政協委員、祈福集團副董事長孟麗紅;全國政協委員、瑞松科技董事長孫志強;全國政協委員、白云電器董事長胡德兆和全國政協委員、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
制造業回歸
南方周末:中國正在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在你看來,當下制造業面臨哪些難題?
李東生:中國工業產出量很大,占全球工業產出量的30%。但在部分高端制造領域,短板明顯。其中,先進制造領域的集成電路、芯片產業等板塊,中國與全球領先水平還有不少差距。
解決“卡脖子”技術沒有捷徑,要沉下心來,踏踏實實解決一個個技術難題。技術競爭力要靠持續積累,重要的是堅持,持之以恒地投入。
孫志強:作為一名深耕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領域的企業經營者,非常希望看到中國制造業能有高水平的發展。
目前中國制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當前廣泛應用于中國的中高端領域機器人,90%以上來自外資品牌。國產機器人產業小而散,且多集中在中低端應用領域。同時,國產機器人缺乏真實和豐富的應用場景,產品及技術無法進行適用性迭代升級,陷入高端產業低端化應用的惡性循環。
我們應當通過充分發揮中國體制優勢和市場優勢,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發力,從資金、資源和人才多方面調度力量推動國產化應用,快速提升國產工業機器人的性能和應用水平。
包括組織實施國產機器人應用驗證工程,選擇重點企業或項目,建立機器人國產化替代應用示范線。同時,組建若干由國內機器人系統解決方案商、本體制造商、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和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的聯合攻關團隊,形成國產機器人在重點領域的解決方案并推廣應用。
南方周末:近年來,國際形勢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