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獻血”,富人“吸血”?揭秘美式血漿產業鏈
不少美國獻血者也陷入類似惡性循環:因貧窮而賣血,賣血導致疾病卻無錢醫治,只有繼續通過賣血賺錢治病。
窮人賣血維持生計,一些美國富人則試圖通過“吸血”延年益壽。在電視喜劇《硅谷》(Silicon Valley)中也不乏這樣諷刺的畫面:富豪一邊開會,一邊輸入年輕運動員的血液。
責任編輯:于冬
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國會大廈。
多年來,美國已蟬聯全球第一血液制品出口國。深圳商務局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美國進出口情況報告》透露,僅2020年上半年,美國的人血制品出口額便高達126.16億美元,2019年全年為255.28億美元,2018年全年為232.33億美元。
血漿已成為美國第六大出口商品,遠高于大豆和玉米等糧食作物。據《紐約時報》預測,到2024年,美國血漿產業的市場價值將達到440億美元。這樁“一本萬利”產業欣欣向榮的背后,卻是四千多萬名貧困人口的血淚。
形形色色的“賣血客”
美國血漿的“捐獻者”大多集中在貧困群體。密歇根大學一項社會調查發現,80%的血液捐獻中心都設在貧困的社區。
“有時候,我覺得這本不應是我的人生。我從大學畢業獲得學位,卻沒有獲得應得報酬。我只是感到挫敗,我真不應被迫以此(捐獻血漿)為生?!薄度A盛頓郵報》援引西爾(Sil)的話。
現年42歲的單親媽媽西爾在路易斯安那州定居,她是一名公立學校特殊教育教師,獨自撫養15歲和12歲的一雙兒女。
在美國,一周可以賣血兩次,其時間間隔只需一天,并且沒有總量限制。這意味著,一個人每年最多可以獻血104次,遠高于歐盟規定的45次。
但頻繁捐獻血漿會影響捐贈者的健康。西爾患有膽囊炎和潰瘍,一度因體內蛋白質水平未達標而被短期暫停捐獻血漿。不過,她飲用蛋白質飲料并美美大餐一頓后,蛋白質指標就順利達到獻血標準。
美國是全球極少數允許有償捐獻血漿的國家,“捐獻”血漿已成為不少人的謀生手段,尤以殘疾人、流浪漢和單身母親等貧困者居多。
不少美國大學生也會賣血。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女大學生卡莉莎·巴克每周都要去賣血兩次。每當她坐在血漿采集中心的躺椅上,看著針管扎進靜脈,再把鮮紅色的血液提取出來,她腦海里浮現的卻是商場里最流行的包和衣服。
每個月,卡莉莎賣血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