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例“試管嬰兒之母”盧光琇:我們看到過痛苦,也見證過溫情
我國能夠真正做遺傳咨詢、基因診斷的醫生還很少。很多遺傳咨詢還是依靠第三方的基因檢測實驗室,那些實驗人員不是醫生,不完全懂臨床。對于什么樣的基因突變會引起什么臨床癥狀,他們只對著資料抄,而不接觸病人。
像試管、培養皿、純水機這些醫療耗材,還有很多依賴進口。如果能夠國產化,不會有這么高的成本。讓輔助生殖進入醫保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專家們好好衡量。我希望也可以有更多社會上的保險公司參與進來,不要光靠政府。
責任編輯:汪韜
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漆t院榮譽院長盧光琇
2022年,中國出現近61年來的首次人口負增長,敲響了少子化與老齡化的警鐘。根據《柳葉刀》2021年刊發的一項研究,中國不孕發病率已攀升至18%。以試管嬰兒技術為代表的輔助生殖產業,成為寄托著數以千萬計罹患不孕癥夫妻的希望所在。
目前世界最大的輔助生殖中心是湖南長沙的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漆t院。截至2022年12月,該院助孕出生嬰兒數突破21萬例,其中有一萬多例通過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PGT)誕下——胚胎植入前通過遺傳診斷篩查基因,避免胚胎攜帶遺傳突變。
這家醫院的榮譽院長、曾任全國政協常委的盧光琇今年83歲,39歲時才從外科醫生“轉行”投入生殖遺傳領域。她將一半的人生投諸輔助生殖產業,見證了中國試管嬰兒技術的從無到有,蓬勃興盛。
1981年,她參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冷凍人類精子庫,此后又助孕誕生我國首個冷凍精液人工授精嬰兒及我國首批試管嬰兒。如今,她將工作重點放在遺傳診斷與優生優育上。這同樣是她的父親、著名遺傳學家盧惠霖的畢生夙愿。
雖然已是耄耋之年,盧光琇仍然語速飛快,思緒敏銳,一個個專業名詞和統計數字脫口而出。她還入駐短視頻平臺,成為科普知識的“盧奶奶”。她不吝于分享自己活力常駐的秘訣,“我一直堅持每天起床做100個仰臥起坐,直到前幾年受傷才停止”。一邊說著,她一邊捋起袖子展示自己的肌肉。
作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四十多年間,盧光琇見證了中國女性在婚育問題上的掙扎,“我在輔助生殖診室里看到過太多的眼淚、太多的痛苦”。在采訪過程中,她以自己人生閱歷和飽滿的精神狀態向人們證明:不論在什么時代,一個健康的身體,和一顆有愛的心靈,對女性的生命歷程而言都具有意義。
2000年,盧光琇與我國首例經超快速冷凍胚移植的試管嬰兒。
“半路出家的試管嬰兒之母”
南方周末:你在39歲時才從外科醫生“轉行”投入生殖遺傳領域。契機是什么?
盧光琇:這要感謝我的父親盧惠霖。他1926年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碩士時,師從現代遺傳學的奠基人托馬斯·亨特·摩爾根,從此走上遺傳學者的道路。
上世紀70年代,他參與建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