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金砌就七寶樓臺
艾俊川認為E考據可以讓學者通過數據庫、互聯網的搜索來跳過傳統的積累環節和專業壁壘,直接尋找證據線索,可以極大地提高效率,同時也拓展了學術邊界。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小磊
文史學者艾俊川。
曾國藩把學問分為四類:義理之學、詞章之學、經濟之學和考據之學。對于這四種學問的定義,曾國藩解釋說:“義理之學即《宋史》所謂‘道學’也,在孔門為德行之科。詞章之學在孔門為言語之科,經濟之學在孔門為政事之科??紦畬W即今世所謂‘漢學’也,在孔門為文學之科。此四者闕一不可?!?/p>
曾國藩的說法應是本自姚鼐,不過姚鼐只把學問分為三大類:義理、詞章和考據。此后段玉裁在《戴東原集序》中轉述其師的話時,也談到了這三類學問,不過將“考據”改為了“考核”。想來曾國藩是綜合這些說法,再加上他的理解,增加了經濟之學,這里所說的“經濟”與今日的理解略有差異,此指儒家所講求的事功,正因他有這樣的概念,所以才能在危機時刻挽狂瀾于既倒。但曾國藩并不認為,經濟之學可以涵蓋一切,他仍然以書生本色,將此學與另三學并列,可見無論是三分法,還是四分法,都不缺少考據之學。
何為考據之學,前人之述備矣。我看到最簡潔的一種解釋是將三者與真、善、美相對應,考據求真,義理求善,詞章求美。在整個中國傳統學術史上,唯有清學以考據學為主體,做這種學問需要原原本本,樸實無華,故又有“樸學”之稱。為此樸學家們大多是皓首窮經,他們的研究成果質勝于量,正如顧炎武所言:“嘗謂今人纂輯之書,正如今人之鑄錢。古人采銅于山,今人則買舊錢,名之曰廢銅,以充鑄而已。所鑄之錢既已粗惡,而又將古人傳世之寶,舂剉碎散,不存于后,豈不兩失之乎?承問《日知錄》又成幾卷,蓋期之以廢銅,而某自別來一載,早夜誦讀,反復尋究。僅得十余條,然庶幾采山之銅也?!?/p>
顧炎武乃乾嘉學派的奠基人,他將考據之學比喻成采銅于山。常人皆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敷演成文,在顧炎武看來,不過是收舊錢廢銅予以重新鑄造,而采銅于山則是挖礦,其難度遠比前者要大得多,故有人問他的《日知錄》近來又完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