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永剛抗癌十年:患者及資本科技人才為何流向美國醫療市場?
美國的醫療體系,允許私人資本行醫、制藥,因此美國的醫療系統比歐洲的要靈活得多,逐漸后來居上。西歐和加拿大等地在近幾十年,大力推廣“福利主義”,以很高的全民稅收來保障全民醫保,公民醫保繳付僅需很少份額。但隨之而來的是大病統籌、手術審核制度。
責任編輯:陳斌
最近看了師永剛談抗癌十年的感受,以及《無國界病人》一書。2012年中秋節前,其在體檢時發現了腎上腺皮質癌,手術切除的癌瘤達13-16厘米,重約1.6斤,協和醫院確認其已到晚期,且手術后發生全身轉移,肝、肺等重要器官到處都是,師先生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
當時唯一的有效藥“米托坦”,國內至今未批準上市。藥在哪里,生命就在哪里,萬般無奈之下,他只能去(有特效藥和治療技術的)美國求醫問藥。
在美國的高科技治療機構MD安德森(俗稱“癌癥村”)住滿了來自歐洲、亞洲富裕地區的“無國界病人”,師永剛與他們一樣,治療全自費。癌癥全自費治療費用高得令人咋舌:一次增強CT要1.2萬美元,抽一次血1000多美元,首次見醫生600美元,后續每次300-500美元,Keytruda藥物一個療程5萬美元。師先生為此近乎傾家蕩產,最后迫不得已把深圳的房子賣了湊醫藥費,僅前三年,就花費了40多萬美元。
隨著巨大的資金投入、不斷的科技創新,奇跡發生了:本已到晚期的生命,延續了10年,在長達3000多天時間里,師先生做了2次手術,4次復發轉移,6個周期放療,多次超大劑量化療,3次參與臨床試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明非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