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

        1. 全國涉老警示案例:護工虐老被判刑,老人網戀被騙超46萬

          近日,中國老齡協會聯合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在京發布2022年度全國老年人權益保護警示教育案例,涉及老年人監護、婚姻彩禮、電信網絡詐騙、非法獲取個人信息、適老化改造、老齡金融理財等。

          研究顯示,2022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審結且裁判文書已公開的涉老案件總數為32.59萬件,其中,民事案件32.38萬件,占比99.34%;刑事案件2128件,占比0.65%;行政案件38件,占比0.01%。在此基礎上,經相關專家學者評審,推選出2022年全國老年人權益保護警示教育案例。

          看護人員扇耳光、拍打、踢踹老人,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

          當前,看護人員虐老事件時有發生,嚴重侵害了老年人的權益。

          此次發布的一則案例顯示,2022年4月,鮑某通過某家政信息服務中心介紹與雇主達成協議,看護身患一級智力殘疾的老年人顏某,負責顏某的飲食起居等。2022年5月至6月,鮑某在看護顏某期間,明知顏某智力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多次以扇耳光、拍打、踢踹、拖把戳頭部等方式虐待顏某。家人發現后遂訴至法院。

          法院認為,被告人鮑某以暴力方式虐待被看護的患病老人,情節惡劣,其行為已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相關規定,構成虐待被看護人罪,依法應予懲處。判決被告人鮑某犯虐待被看護人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禁止鮑某在三年內從事看護及相關工作。

          案例分析稱,老年人因認知障礙、言語表達不清等原因,無法講出受虐待的情況。對此,有關部門要加大對虐待老年人問題的關注,健全職業資格準入機制,制定家政行業規范。家政服務行業要加強行業自律,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家政從業人員素質。子女要“?;丶铱纯础?,一旦發現虐待情況,要善于保留相關證據,及時報警,維護好老年人權益。

          冒充女性身份網戀,騙老人超46萬元

          隨著網絡與智能手機的普及,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對互聯網信息辨識能力不足和情感缺失、急需陪伴的心理,專門以網絡婚戀詐騙老年人,不僅傷害了老年人的情感,還掏光了老年人的“錢袋子”。鑒于網絡騙婚案件危害巨大,特別是獨居老年群體已成為詐騙的重點對象。

          2021年5月至9月間,李某通過某APP與陳某(系三級聽力殘疾人)網絡聊天并添加微信好友,冒充女性身份以戀愛、結婚為名獲取陳某的信任后,虛構母親看病、做服裝生意、結婚彩禮錢等事由,多次騙取陳某通過微信轉賬方式支付錢款共計46.8萬元。2021年10月,李某被公安機關抓獲,并如實供述了犯罪事實。

          法院認為,被告人李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式,騙取老年人的財物,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依法判決被告人李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追繳贓款退還被害人,繳獲的犯罪工具予以沒收。

          中國老齡協會提醒,家庭成員要正視老年人的情感訴求,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愛和陪伴。老年人在婚戀交友時要提高防騙意識,選擇正規服務機構或線上平臺,涉及錢款時要與子女、親友溝通,發生糾紛或發現被騙時要及時保存證據。有關部門應建立嚴格的互聯網監管制度,嚴厲打擊網絡詐騙犯罪行為,加大防詐騙普法宣傳的力度,切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利用工作便利,竊取老年人個人信息出售以獲利

          近年來,公民個人信息頻遭泄露,對公民特別是老年人隱私及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一則案例顯示,自2020年5月開始,陳某利用在手機店上班的便利,在辦理老年人開卡等業務時,獲取許多老年人的手機號碼和驗證碼,再將其發給他人用于在網絡平臺注冊新賬戶獲取優惠券,每成功領取一次獲利5元至10元不等。老年人由于對手機功能不熟悉,即使目睹陳某操作手機,對個人信息被盜用一事也毫無察覺。截至被查獲之日,陳某共獲利3888元人民幣。

          法院認為,被告人陳某的日常職責為零售、維修通訊器材及代辦移動通信業務,其利用工作便利,竊取老年人個人信息出售以獲利,該行為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處罰金人民幣6000元,追繳被告人陳某違法所得人民幣3888元。

          案例分析指出,相關部門要進一步預防和懲治侵害個人信息權益的行為,建立健全監督管理聯動機制,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宣傳教育,提高老年人對智能化產品和應用的操作能力,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老年人應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意識,切勿將手機等物品交予陌生人私自操作,防止泄露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銀行賬號等信息,造成個人財產損失。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引糾紛,適老化改造法律依據需完善

          當前,我國許多城市的老舊小區存在不適應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情況,適老化改造愈發緊迫。國家已出臺相關政策推進適老化改造,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引發了一些矛盾。

          一則案例顯示,朱某等六名老年人與周某等四人均系某小區居民。由于單元樓沒有電梯,在高層居住的老年人下樓困難,影響了生活質量。朱某等六人所在的單元7戶業主共同出資給本單元安裝電梯,并向當地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申請備案得到批準,后周某等四人阻止電梯施工。朱某等六人遂訴至法院要求排除妨害并賠償損失27000元。

          案例分析認為,解決老年人下樓難工作體現了人文關懷精神,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原告方作為產權人有權委托施工,因此,法院判決被告周某等四人自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停止妨害行為;駁回原告六人的其他訴訟請求。

          此外,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明確加裝電梯等無障礙設施適老化改造的法律依據。社區、人民調解組織要積極介入,有關當事人也要主動尋求協調或調解解決。有關部門要積極發揮作用,通過以案釋法,弘揚鄰里互助、尊老孝老的傳統美德。

          網絡編輯:明非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久久青青亚洲无码AV黑人
                <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