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

        1. 在麗江,遇見徐霞客

          已無從知曉徐霞客第一眼望見麗江壩子時的感受。當汽車沖出大麗高速公路黃山隧道的剎那,我倒是結結實實地“哇”了一聲:長長的下坡盡頭,山巒懷抱里,一大片灰白的城市像打翻的牛奶彌漫,散發著甜蜜的香氣……

          責任編輯:楊嘉敏

          麗江古城和玉龍雪山 (視覺中國/圖)

          50歲時,徐霞客驚覺“老病將至”,再拖下去,恐怕籌劃多年、業已“遷延二載”的旅程更難成行了。崇禎九年(1636年)九月十九日,徐霞客陪客飲酒至子夜,然后“乘醉放舟”,攜仆人顧行、王二,與迎福寺靜聞禪師結伴,從家鄉江陰動身,奔赴遙遠而陌生的云南。

          為了跟散居江南的老友們晤別,徐霞客走水路,取“東迂之道”繞行錫邑(今無錫)、姑蘇(今蘇州)、昆山、青浦(今屬上海)等地。在東佘山(今屬上海),相交12載的陳繼儒熱情地接待了他,“挽手入林,飲至深夜”。陳繼儒,號眉公,乃明代文藝大咖,其作《小窗幽記》風行至今。陳繼儒大徐霞客29歲,卻交情甚篤。徐霞客本名弘祖,字振之,“霞客”這個雅號即由陳繼儒所取,意謂“志在煙霞”。

          次日上午,徐霞客的座船終于掉頭朝西。行囊里,除了之前陳繼儒捎給麗江“土司”木增的一紙薦書、一把詩扇、一篇序文外,又多出了一份盤纏、一封致雞足山僧人弘辨、安仁的信函。雞足山離麗江僅數百里,是木增“功德最大”的佛教圣地。靜聞此去,便是把自己耗時20年刺血謄抄的《法華經》供奉到那里。辭別陳繼儒,徐霞客寫道:“至是為西行之始也”。

          接下來的西行,并不順利,意外連環襲來:先是王二逃走,致使徐霞客考察浙西的愿望落空;后是湘江遇盜,徐霞客跳水逃生,靜聞為護經受傷,舟中錢財遭搶,陳繼儒的書信被付之一炬;再后來靜聞病逝于南寧崇善寺,悲慟之余,徐霞客一路出廣西穿貴州入云南,遵照靜聞遺愿,歷經周折將其骨灰、血經帶上了雞足山……

          此后一個月,弘辨、安仁將徐霞客奉為上賓。就是在這里,徐霞客平生第一次望見玉龍雪山:“從脊直北眺,雪山一指豎立天外,若隱若現。此在麗江境內,尚隔一鶴慶府于其中……”這幀夢里才會閃耀的銀光浮現眼前,令徐霞客內心澎湃如連綿的雪峰。甚少作詩的他情難自禁,連寫兩首,其一《雪觀》云:“北辰咫尺玉龍眠,粉碎虛空雪萬年。華表不驚遼海鶴,崆峒只對藐姑仙?!?/p>

          很快,木增得知徐霞客在雞足山。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二十二,由木增派來的通事(翻譯)陪同,徐霞客離開雞足山,經鶴慶跋涉三天,踏進了麗江。

          邱塘關:鶴書不到白云閑

          趕在落雨前,我把車停進木家橋村的麗江徐霞客紀念館門口。朝北,行數十步,我走上一道1950、60年代鋪設的水泥橋。此橋前身系木氏興建的廊橋,故稱木家橋。而橋下,嘩嘩流淌的,正是發源于玉龍雪山南麓的漾弓江,即徐霞客在鶴慶多次相遇的漾共江。

          木家橋的歷史顯然要比漾弓江長。剛過橋,右側豎有一方文保碑,上書:“麗江人”遺址。原來,這里出土過10萬年前一個少女的頭蓋骨,她是目前麗江已知最早的人類,因此被命名為“麗江人”。遺址對面,一條水泥村道伸入岸邊參差的竹林、樹叢以及屋脊蹲守“瓦貓”的農舍之間……道旁,三四塊標識牌都指向一個我要尋找的地方——邱塘關。

          復建的邱塘關 (龐勉/圖)

          繞過最后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明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久久青青亚洲无码AV黑人
                <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