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

        1. 一瓶“災后應急飲用水”的24小時速遞

          很多年以后,每當魏明濤聽到地震或洪災消息,他總是下意識地拿出手機,一邊繃緊神經等待一線伙伴發來災區最新情況,一邊想起自己第一次參加雅安地震救援的那個周六早晨。

          2013年4月20日,8點剛過,魏明濤就被電話叫醒。作為壹基金工作人員,他被指派前往雅安蘆山,參與“凈水24小時”災后飲水緊急救援機制的第一次行動。此前幾個月,壹基金與可口可樂中國剛剛創立了這項機制,目標是將可口可樂中國遍布全國的裝瓶系統及商業運營網絡,與政府和社會組織對接,在危急事件發生后立即轉變為飲用水應急救援網絡,第一時間將安全飲用水送至災區。

          據世界衛生組織2022年數據,每年有140萬人死于與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不良有關的疾病。而地震、洪澇等災害之后因為缺乏安全飲用水,往往成為這些疾病的溫床。為解決水和公共衛生危機,2023年世界水日,聯合國在年度報告中呼吁,國家、政府和社會各階層的利益相關方應當加速改革共同協作。

          讓人欣慰的是,在中國,這樣的協作早在2013年就已開始。

          十年來,通過壹基金、可口可樂中國與地方政府及社會組織的協作,“凈水24小時”已經響應了303次各類災害和緊急情況,將超過2270萬瓶飲用水送達278余萬人手中,平均僅用時11小時。

          一輛紅色救援貨車行駛在救災路上

          摸著石頭過河

          樣的救援范圍與響應速度,來之不易。

          中國一半人口和70%以上的城市位于氣象、地震、地質和海洋災害多發地區。傳統救災往往需要長時間、大儲存空間來進行備災,然后經過遠距離運輸調配物資。很多偏遠地區災害發生后,物資無法第一時間抵達。2008年汶川地震,可口可樂中國就曾感受過“遠水解不了近渴”——捐贈的瓶裝水調度完畢從工廠運往災區,可幾十個小時過去了,物資還困在路上。

          隨后兩年,可口可樂中國組織團隊到各地調研,向專業災害救援機構求教,企業如何更好地參與災后救援。調研中,一個關鍵事實浮出水面——不論災害種類或災情大小,社區飲用水供應是最易受到影響,也是災后緊急救援最重要的物資之一。但飲用水體積較大,且有保質期,需要不斷更新維護,社區自主進行備災儲備的難度較大。

          面對“災后社區安全飲用水緊缺”這一社會需求,一個想法逐漸在可口可樂中國內部萌芽,“我們不就是飲料公司嗎?平時能夠用遍布全國的商業運營系統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那災害來臨,能不能也充分利用這一優勢?”

          這個想法與當時正在全國探索建立救災協作機制的壹基金一拍即合。壹基金助理秘書長沙磊回憶,“救災不只是捐錢,還有其他形式,比如提供物資、物流的專業支持”。

          于是,雙方共同繪制出一個災后應急飲用水救援的機制雛形:災害發生后,身處一線的壹基金聯合救災項目伙伴,首先對災情作出評估,提出應急飲用水需求。接到需求后,可口可樂中國通過遍布全國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將物資需求分配給災害發生地所屬的裝瓶廠。識別出距離災區最近的倉庫地點、產品數量和最佳路線后,裝瓶廠協調車輛和司機進行緊急配送。配送的飲用水抵達災區后,一線救災隊伍或當地政府部門再根據受災地區實際情況,完成分發。

          但從“藍圖”走向“現實”,并非易事。從雅安地震第一次行動起,“凈水24小時”開始了歷時三年的摸索。

          “最開始,各個裝瓶廠在接到需求后要打大量的電話一一溝通,”可口可樂中國“凈水24小時”項目負責人回憶當時的窘況,“團隊是臨時組建的。去一線的員工也很忐忑,畢竟從沒走過那么難走的路,有時還得邊打電話邊問路才能找到指定的地點?!?/span>

          但當中午12點,載著2000箱純凈水的9.6米紅色救援貨車出現在蘆山縣城,救援人員都忍不住感嘆——這距離地震發生僅僅過去4個小時。壹基金發了一條微博,“可口可樂的水已經到了,是所有物資里最快到位的?!碑斕煜挛?,這批水就派發到受災群眾手中。

          “那天之前,設計的環節并不都那么順暢,”參與了第一次救災行動的可口可樂中國可持續發展部成員表示,“但從那以后,我們意識到,最初的設想沒錯。接下來就是如何越做越優化、越做越流暢的問題?!?/span>

          “凈水24小時”協調車輛緊急配送

          機制的力量

          雅安地震救援結束后,可口可樂中國的項目團隊和壹基金的十幾名一線成員立即召開了一個復盤會,針對機制在落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商議解決方案。這樣大大小小的復盤會數不勝數,在三年的摸索和迭代之后,“凈水24小時”逐步形成了一套標準化流程和詳盡的書面指南。

          為了加快災情響應速度,可口可樂中國系統還設立了預審批的機制。每年年初,預留固定資金,專門用于災后救援。在系統內部,可口可樂中國與裝瓶合作伙伴事先簽署框架協議,約定各自權責,讓彼此形成一個行動整體。災情一發生,各地的裝瓶廠可以免去層層審批的繁瑣,即刻啟動救援響應。

          另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每年前往各個裝瓶廠,給負責人培訓執行細節。

          “接到啟動信息時,第一件事情做什么,第二件事情做什么……一遍遍地培訓,讓每個環節上每個角色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什么節點什么事情找誰”,“凈水24小時”項目負責人總結,目的只有一個——災害發生時,最關鍵的那一刻,能夠精準地“定位”責任人,盡可能減少緊急情況下還需要請示以獲得授權的情況。

          基于可口可樂中國遍布各省的裝瓶廠體系以及深入縣鄉的經銷網絡,“凈水24小時”機制的“標準化”和“體系化”,為救援帶來巨大的益處。

          這一方面意味著,災后飲用水應急救援的“普及”成為可能?!皟羲?4小時”不僅能響應大型災害,而且對于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四級以下的中小型災情,都能有效回應。

          而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能在同一時間響應多地發出的救援需求。

          2019年8月,臺風“利奇馬”給中國幾乎整個海岸線城鎮造成暴雨、洪澇影響。一個周末,一線救災隊伍接連向可口可樂中國團隊發出4次救災需求,都得到了立即響應。壹基金災害管理部員工感慨道,“沒想到你們能短時間內連續四次啟動快速行動”。

          “這歸功于標準化的體系和各地相對獨立的屬地化救援方式。雖然是四次需求,但其實是四個地方、四個團隊,同時啟動了一次凈水24小時行動”,在“凈水24小時”項目負責人看來,快速響應背后,正是機制的力量。

          志愿者們快速響應每一次救援

          自我生長

          歷經十年,這一機制也在不斷自我迭代、更新成長。

          在需求端,項目管理更趨精細。近年來,受災地區的初始災害評估,已從最初較為粗放的統計,進化到系統性的全面評估,涵蓋了災害影響、當地人口、供水系統的損害程度、當地交通及分配能力等多個維度。而對應急飲用水數量估計,“凈水24小時”也根據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的標準和多年實地救援經驗,逐漸固定為按照緊急救援期3天計算、每人每天4瓶的標準。標準提前告知相關各方,并約定好一些高溫、偏遠山區等特殊情況的調整范圍,以加快用水需求的估算效率。根據可口可樂中國“凈水24小時”團隊統計,災后需求的評估時間,從十年前的約8小時,大大縮短為目前的4小時。

          而在供應端,面對變化中的應急管理趨勢和不同救災場景,“凈水24小時”還研制出移動應急凈水車,作為瓶裝水救援形式的補充。

          “瓶裝水適合災害發生的前三天、較為分散的緊急救援,但部分地區災害持續時間更長,有的還采取了災民集中安置的形式,”“凈水24小時”項目負責人解釋,“移動的應急凈水車加裝過濾裝置,能把水源受到一定影響的水過濾到可以安全飲用的程度,從而滿足更長時間居民的集中用水需求?!?/span>

          移動的應急凈水車加裝過濾裝置,滿足居民更長時間的飲水需求

          2020年,湖北恩施曾有一些社區自來水水源災后受到了破壞,居民面臨斷水風險。“凈水24小時”應急凈水車便開進一線,在當地供水管網恢復之前,滿足了當地村民的應急飲用水需求。

          而在將需求與供應兩端連接起來的運行過程中,“凈水24小時”也開始增加對參與其中的救援者的關懷。

          2019年,項目組特別為一線參與者定制了紅色救援服,用特殊防雨材質制成,外觀設計還加入反光條。

          “凈水24小時”項目負責人解讀這些舉措背后的深意:“我們希望救援服也像一件‘戰袍’,當每一個參與者穿上它化身為送水的‘無名英雄’之時,它也能給予他們關懷和保護。就像我們常說的,‘你保護水,我保護你’?!?/span>

          十年間,參與“凈水24小時”應急救援計劃的志愿者超過9347人次,其中包括可口可樂中國系統的員工、物流公司的司機,甚至還有系統外的經銷商。很多人即便離職,也會驕傲地說起,曾經參加過某次救援。

          “正是這樣一個機制,將大家凝聚在一起。而這個機制,也因為每一個參與者的貢獻,才得以順利運行”,在可口可樂中國團隊看來,人是“凈水24小時”最寶貴的資產,也是這一機制未來能持續運行下去的關鍵所在。

          在一起,共迎挑戰

          過去十年,為更好地應對災害,國家綜合減災體系與規劃建設,對市場與社會力量參與減災防災,呈現出越加開放的態度。

          在此背景下,“凈水24小時”機制利用可口可樂中國系統龐大的業務運營和物流網絡,依托壹基金旗下的救災伙伴,通過與各地政府的協同運作,為災后飲水緊急救援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也顯現出助益國家綜合救援體系的潛力——江蘇某地制定備災預案時,曾主動聯系可口可樂中國當地裝瓶廠,提出將“凈水24小時”作為當地的虛擬備水應急倉。

          而“凈水24小時”的意義不止于此,它還預示著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全新范式。

          過去十年,隨著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資源危機等全球性問題影響加劇,更多企業從以股東價值為中心的經營,轉向考慮利益相關方導向的“美好商業”,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為戰略指引,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來推動社區的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凈水24小時”項目已堅持運行十年

          在全球報告倡議組織董事局董事、南方周末CSR研究中心智庫專家呂建中看來,在新時期,企業家引領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打開方式,是從社會經濟環境和創造共享價值的角度看問題,從多重利益相關方的角度看問題,不能桎梏于短期利益,而要把企業運營和發展的重要指標與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標準結合起來。

          “凈水24小時”恰好提供了企業如何創造共享價值的范本。它首先精準識別并鎖定了社區災后應急用水這一長期存在的社會需求,然后將企業的商業價值體系,創造性地轉化為緊急情況下解決社會問題的機制——無需大費周章,搭建一個另外的體系,而是“就地取材”,化商業生態系統為社會生態系統,化商業價值為社會價值。更重要的是,通過標準化體系化的長期運行,不斷迭代,形成一套自有生命力的機制,創造出既有利于商業目的又利于社會問題解決的持續性的共享價值。其背后折射的正是一種謀求“基業長青”的長期主義。

          可口可樂大中華及蒙古區副總裁張建弢表示,“‘凈水24小時’機制將可口可樂公司的商業優勢和社會責任緊密結合,讓我們能夠在社會需要的關鍵時刻‘搭把手’。我們也十分自豪能和裝瓶合作伙伴一起,通過十年不渝的行動持續為我們業務運營所在的社區帶來積極的影響?!?/span>

          “凈水24小時”還在持續升級,為未來可能出現的不同類型災害風險探索新的對策,例如吸引包括政府單位、物流倉儲企業和社會組織等更多的力量共同參與。

          它所描繪的藍圖意味著,即便災害與風險不可預知,但通過多方的協作、機制的力量、持續的迭代,這樣的救援力量最終能像毛細血管一樣遍布中國,在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為社區每個人提供他們所需的物資、希望與慰藉。

          就像2014年云南魯甸震后,兩位劫后余生的孕婦微笑地傳遞應急水所透露出的那樣——彼此攜手,在一起,困難終會過去。

          物資、希望與慰藉同時抵達受災社區

          網絡編輯:kuangyx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久久青青亚洲无码AV黑人
                <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