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

        1. 搶購藥品如何成為“流行病”

          一個搶購熱潮的出現十分迅速。納入統計的事件,達峰只在1-2天內完成,從一個較低的值迅速成倍增長,達到輿情的頂峰。

          搶購潮中,微博信息“功不可沒”。家用醫療器械、新冠特效藥、退熱鎮痛類藥物這三者微博信息占比達30%以上,其中新冠特效藥信息微博占34.74%。

          隨著搶購事件出現得越來越多,人們持厭惡情緒的占比也在逐漸上升。在奧司他韋搶購相關信息中,有7.22%的內容持厭惡情緒、4.91%的內容持憤怒情緒,恐懼和憤怒情緒背后,可能與“錯失恐懼癥”有關。

          搶購如“潮水”,潮起潮落,瞬息變化。納入統計的事件,搶購輿情從波峰滑落到波谷平均需5.6天,一種呈“倒V”字型,一種呈“波浪式”。

          責任編輯:曹海東

          搶購藥品之所以成為一種“流行病”,背后原因多樣。 (視覺中國/圖)

          “搶購”仿佛成了每個人的必修課。

          不論是2023年2、3月甲流來襲時哄搶流感藥物奧司他韋,還是2022年12月疫情政策調整伊始搶抗原、N95口罩、布洛芬、血氧儀、制氧機、新冠藥,還是后來因為XBB毒株致使蒙脫石散、整腸生和諾氟沙星一夜脫銷,人們的神經始終緊繃,生怕自己慢了一步,與這些熱門藥物擦肩而過。

          與此同時,關于搶購的熱搜更數不勝數。據南方周末綠色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與疫情原因搶購藥物、醫療器械相關的微博熱搜條目超過300條,有網友評論“看多了已經不認識‘搶’這個字了”。

          搶購藥品之所以成為一種 “流行病”,背后原因多樣。有的因需求井噴下出現供不應求,有的因未雨綢繆,“囤貨”思想作祟,還有的因謠言肆虐,挑動人們緊繃的神經。但不論如何,歸根結底還在于重大事件發生時人們對醫藥物資供給的不安全感。

          在生活慢慢回歸正常之時,更應當回顧過往,對鏡自檢。南方周末綠色研究中心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公開數據、輿情監測平臺、互聯網平臺指數工具等,參考定性比較方法,對一些“搶購潮”案例進行了分析(由于短視頻內容與視頻文字描述不完全對應,除說明外,統計中并未納入視頻部分)。

          搶購“一觸即發”

          甲流來了,奧司他韋的熱搜也來了。

          南方周末綠色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以甲流、搶購、奧司他韋等關鍵詞在各平臺檢索2023年2月13日-3月12日期間的相關信息,其中微信和微博信息占半數以上,且信息熱度變化很大。例如微博最低時在2月19日僅有311條內容,但在2月27日迅速達到波峰30494條,相比前一日增長576%。

          (馮慶超/圖)

          (馮慶超/圖)

          2月27日,共有13條微博熱搜是關于甲流和奧司他韋,僅有四個字的熱搜詞——“奧司他韋”——更是名列當天熱搜第一。同一時間,奧司他韋登上淘寶熱搜第一位,搜索量在一周內暴漲1150%。多地藥店和電商平臺的奧司他韋出現不同程度斷貨情況。

          觀察甲流與奧司他韋的傳播路徑不難發現,2月部分地區學校傳出因流感停課消息后,相關輿情開始抬升。第一個小波峰出現在2月23日——國家流感中心的《流感監測周報》顯示,2023年第7周(2月13日至19日)流感病毒檢測陽性率較前一周繼續上升。輿情迅速攀升發生在2月27日。當日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北京市上周流感樣病例數量較2019年同期水平上升78%,在流行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絕對優勢。

          同樣的情形,出現在2022年年底疫情政策調整之初。

          南方周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蓁蓁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久久青青亚洲无码AV黑人
                <table id="9u1j1"><ruby id="9u1j1"></ruby></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