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涉老警示案例:護工虐老被判刑,老人網戀被騙超46萬
-
女子“喪偶式”育兒身心俱疲起訴離婚,男方支付10萬元補償
-
沒有直接證據,能否認定性騷擾?丨法眼
2003年全國首例原告勝訴的性騷擾案——“武漢市女教師何某訴上司盛某性騷擾案”就曾使用被告的品格證據。 在中國的性騷擾司法實踐里,曾經有過運用間接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嘗試。不過,在絕大多數性騷擾訴訟中,依然是要求原告提供充分和直接的證據,否則就以“證據不足”駁回起訴或者判決敗訴。 -
“管法之法”再修,地方立法權再擴容
“如果說憲法是其他法律的母法,立法法就是‘助產法’,生出很多健康活潑的孩子?!? 設區市的立法權限原本被限定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3個領域,這次修法新增了“基層治理”。但多位人大代表已經提出“基層治理”這個概念比較籠統。 2015年設區市剛獲得立法權時,各地立法實踐十分積極,而近些年,地方立法意愿沒那么強,“甚至有點謹慎”。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法律人”在兩會:參政議政有“先天優勢”
有人會說律師是天生的政治家,“可能這句話有點夸張,但確實律師的關注面更廣,什么樣的人都接觸,出于專業要求也會關注更多社會群體?!?/div>關注個人破產、促進“人水和諧”:來自法律界的兩會聲音
廈門海事法院院長夏先鵬:由相關部門牽頭, 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供給機制。對市場不能解決的,由政府兜底。 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孫憲忠:有針對性改善民營企業營商環境,壓縮財政赤字、穩定物價、穩定百姓期待。 中豪律師集團董事局主席袁小彬:個人破產制度應主要考慮個人在當地形成穩定的工作、生活和財產關系,與其相關的財產登記、社會保障等信息已基本完善等因素。南周對話廣東高院院長張海波:對 “卡脖子”領域司法保護要加強
近5年,廣東法院審結環境資源一審案件6.1萬件,其中環境公益訴訟案件922件,堅持“懲處與引導、賠償與修復、監督與支持”并重。最高檢排查5年來325件刑事錯案,追責551人
過去五年,上升的主要是罪行較輕的新型危害經濟社會管理秩序犯罪。比如,起訴“醉駕”150萬人,上升1倍;起訴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從2018年的137人上升至2022年的13萬人。南周對話江西高院院長傅信平:探索構建環境治理多元共治機制
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司法保護環境資源手段,在環境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南周對話上海高院院長賈宇: “父債子償”等傳統償債文化觀念需轉變
不能忽視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里,“人死債不賴”“父債子償”這樣的傳統償債文化影響很大,文化觀念還需要轉變,從行政管理上要將破產企業和正常企業同等對待。 數字化本身不是目的,用好司法大數據這座“富礦”作為提升司法質效、加強司法監督、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