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版的話 | 我們欠教育一筆賬
今天,我們在《南方周末》上推出月均一期的“教育”版,和您共同關注這個牽動中國千家萬戶的話題。 -
調查發現,小初高學生日均睡眠7.65小時、7.48小時、6.5小時
-
顧明遠:“只有把社會競爭緩和下來,教育競爭才能緩和”
“人口問題將對教育產生重大影響,教育也要積極應對人口變化,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要改革學制?!? “國家要開放,學英語能夠提高對國外文化的了解,能夠進行交流,包括農村的民宿都要會講幾句英語?,F在科技這么發達,不學英語怎么行?” “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基礎,但如果社會不公平,教育也無法成為社會公平的基礎?!?/div>“中學招標,插線板3600元/個”事件通報:校長被查
“師范生本碩博貫通”“向中西部資源傾斜”:大學校長們的建議
首都師范大學校長方復全,從提高師范專業生人均撥款、增加本碩博貫通培養指標等層面提出了建設師范專業的建議。 曾被外界視為人才流失情況較為突出的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此次提出,要在甘肅布局落戶大科學裝置和基礎科學中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以吸引國內外人才。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范先群關注的是可能出現的第二輪新冠感染高峰問題,為此,他建議做好科學研判和各方面科學準備。全國政協委員陸銘:解決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有利于中國經濟長遠發展?
陸銘也給出了具體建議,第一項就是盡快修改義務教育法,將第十二條中的“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就近入學”改為“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 “城市流動人口和隨遷子女數量本身是由當地產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決定的。各類群體會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綜合判斷在城市持續就業居住的成本以及改善子女教育之間的成本和收益?!? “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除了是一個教育問題外,實際上還有更加長遠的中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意義?!?/div>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科研不僅需要有堅強的意志”
薛其坤特別提出,除了科學家堅強的意志,科研也需要強有力的人才物力支撐,“以前經濟實力沒有那么強,即便有奇妙的想法,也只能無奈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萬步炎最后總結,關鍵技術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有人想卡我們的脖子,那也是卡不住的”。高考日語報考人數逐年增長,人大代表呼吁完善小語種教育體系
對于部分考生而言,小語種的政策十分利好。2018年,教育部提到,要充分照顧小語種的實際情況,高考命題時,“小語種試卷的難度要比英語容易5到10個百分點”。 陸鑾眉發現,教學的發展沒跟上小語種報考的熱潮。其中一個問題是缺乏固定教材,種種情況也導致老師資源的缺乏。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針對小語種市場亂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別必亮就曾呼吁,“別讓小語種報考影響高考公平”。“增加教育供給的政策方向不會動搖”丨報告解讀
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4%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最低標準。而早在2012年,中國就實現了這一目標,11年之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為什么仍然提及這個指標? 還有兩個數字尤為亮眼:過去五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3.5年提高到14年。另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45.7%增長到59.6%。 從“入園難”轉變成“招生難”之后,增加幼兒園學位供給的政策是否會動搖?“從總量上看,幼兒園的毛入學率依舊是短板,按照2021年的統計結果是88.1%,距離95%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代表委員中的院士們
205名代表委員中,有65人為高校書記、校長(包括副校長和名譽校長)。例如,南京大學校長呂建、江南大學校長陳衛、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 曾三次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中科院院士段樹民,2016年提交了建議教育部暫停對高校學科評估和排名的提案。段樹民曾回憶,“幾乎所有的委員都在提案上簽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