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購藥品如何成為“流行病”
一個搶購熱潮的出現十分迅速。納入統計的事件,達峰只在1-2天內完成,從一個較低的值迅速成倍增長,達到輿情的頂峰。 搶購潮中,微博信息“功不可沒”。家用醫療器械、新冠特效藥、退熱鎮痛類藥物這三者微博信息占比達30%以上,其中新冠特效藥信息微博占34.74%。 隨著搶購事件出現得越來越多,人們持厭惡情緒的占比也在逐漸上升。在奧司他韋搶購相關信息中,有7.22%的內容持厭惡情緒、4.91%的內容持憤怒情緒,恐懼和憤怒情緒背后,可能與“錯失恐懼癥”有關。 搶購如“潮水”,潮起潮落,瞬息變化。納入統計的事件,搶購輿情從波峰滑落到波谷平均需5.6天,一種呈“倒V”字型,一種呈“波浪式”。 -
兩周千起,甲流來襲:試劑熱銷,“神藥”遭搶,疫苗斷貨
盡管自2020年3月開始,流感在中國呈“極低流行水平”,但對比來看,2023年春季流感比前三年同期更加“兇猛”。 隨著甲流席卷多地,不論是電商平臺,還是線下藥店,很多人發現“集采明星”奧司他韋已成為新一屆“錢包刺客”,甲流抗原檢測試劑售價也已超新冠抗原10倍。 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我國流感疫苗接種率分別為3.16%和2.47%,其中免費接種政策群體接種率分別約為51.75%和38.32%,而世衛組織建議各國將老人等推薦疫苗接種人群的接種率目標設定為75%。為更好應對流感和新冠疊加流行風險,專家呼吁應盡量接種疫苗。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3·15晚會丨曝光不可注射的美容針!妝字號美容針或致毀容
-
3·15晚會丨再次曝光:又見“香精大米”!“泰國香米”竟是香精勾兌而來?
-
3·15晚會丨藥販子的免費套路:免費的“評書機” 暗藏天價藥騙局
-
甲流與新冠會疊加感染嗎?
-
萬例“試管嬰兒之母”盧光琇:我們看到過痛苦,也見證過溫情
我國能夠真正做遺傳咨詢、基因診斷的醫生還很少。很多遺傳咨詢還是依靠第三方的基因檢測實驗室,那些實驗人員不是醫生,不完全懂臨床。對于什么樣的基因突變會引起什么臨床癥狀,他們只對著資料抄,而不接觸病人。 像試管、培養皿、純水機這些醫療耗材,還有很多依賴進口。如果能夠國產化,不會有這么高的成本。讓輔助生殖進入醫保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專家們好好衡量。我希望也可以有更多社會上的保險公司參與進來,不要光靠政府。 -
諾和諾德大中國區總裁周霞萍:創新是生物制藥企業的“生命線”
在糖尿病治療領域,健康教育、篩查、診斷、治療、長期管理、基層診療等多個環節,仍有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需求,需要我們持續發力,推動糖尿病治療理念不斷更新,更關注并發癥的控制。 諾和泰?是一款處方藥,目前在中國已經獲批的治療領域只有2型糖尿病。我們強烈建議患者務必嚴格遵照醫生處方用藥,并通過正規授權渠道購藥,以確保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創新藥的全球同步開發和同步上市,早已不是停留在“做還是不做”或者“試一試”的階段。無論是跨國制藥企業,還是新興生物技術企業,都已經將同步研發上市作為創新發展的主流方向。 -
專訪山東省藥監局局長于濤:“藥監和企業絕不是貓鼠關系”
對藥品監管部門來講,安全是1,其他都是0。有了1作保證,0越多越好。沒有了前面的1,后面再多的0也只是0。我們藥監部門就像無足鳥一樣,必須永遠保持在飛的狀態,稍微打一個盹,就可能掉進萬丈深淵、萬劫不復。 監管部門和企業絕對不是貓鼠關系。我們對待企業的態度,要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關愛但絕不溺愛,犯了錯肯定要批評教育,但打罵懲罰不是根本目的,目的是給他講清道理,以更好更健康地成長成材。 對于群眾急需的、等著救命的創新好藥,我們就要打破常規、全程指導、靠上幫扶,促其盡快研發上市。早一天上市,群眾就能早一天受益,少受一天的痛苦。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9日《南方周末》) -
RDPAC執行總裁康韋:“中國醫藥創新土壤還有很大待開墾空間”
“我相信當下以及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生物醫藥市場的龐大規模和創新藥市場未被滿足的巨大需求的優勢不會變,仍是吸引跨國藥企繼續投資興業的根本因素?!? 目前,跨國藥企愈發強烈地希望將中國納入全球同步研發管線計劃,推進中國和全球同步研發創新的藥物,可以同步在中國獲批上市。 不少藥企女高管本身就是臨床醫生出身,她們談到創新藥在臨床應用等情況時,始終都帶著對患者天然的、深切的關懷,“創新藥的患者可及”是大家共同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