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只貓的1400公里春運丨記者過年
和社交媒體上爆紅的“第一批回老家的貓咪”一樣,我們到家后,豆腐也成了許多長輩的關注焦點,分擔了年輕人被問工資、被催生育的社交壓力。 在父親母親那一代人的記憶里,養貓等于是養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小幫手”,既能吃剩菜剩飯,又能抓老鼠,周圍鄰居也會來喂,“誰家里鬧老鼠了就借用一下”。而現在的寵物貓,只需要可愛就可以了。 -
一次失敗的疫苗“帶貨” 丨記者過年
奶奶抗拒疫苗,擔心十幾年前的哮喘病復發。類似想法并不稀奇,“有基礎病不能打疫苗”的想法已經深深植入老年人內心,成為疫苗猶豫情緒的最大來源。 我小心翼翼地同奶奶講,自己如何在醫院目睹3名老年新冠感染者相繼離世。這是作為一個疏于探望的孫子,對科學進行捍衛的最后嘗試。但科學的實證性難以越過老人經驗世界的壁壘,比起空泛的專家論調,老人自然更愿意相信自己親眼所見。 -
北方家庭寒冬尋桃源,來到洗浴中心丨記者過年
身穿“汗蒸服”席地而坐者有之,圍桌而餐者有之,打牌的、聊天的、刷手機的,各行其是好不熱鬧。這場景讓我想起嶺南的茶樓,二者都有一種“大隱隱于市”的氣質。 露營、滑雪、潛水等中產階級愛好,主要參與者是年輕人和中年人。而在洗浴中心,目力所及,幾乎所有消費者皆為扶老攜幼的“全家總動員”。 -
從豬肉水餃到毛芋圓子,年味的變與不變丨記者過年
每逢春節臨近,三地迥然不同的年味悄然交織、碰撞,也不斷融合、變遷。 -
春節,我住在垃圾中轉站丨記者過年
岳母看著外面正在卸垃圾的環衛工人,和他們用家鄉話打著招呼。她轉頭跟我提起,他們不愿進工廠,每個人都打多份工,大量收集工廠留下的紙箱泡沫售賣,攢了錢回老家置業。有的工人買一輛車,一年只開一次,便是春節回老家那次。 -
我和做過防疫志愿者的弟弟聊了聊丨記者過年
報名做志愿者的,大部分是基層政府工作人員、中小學教師、醫院的后勤工作人員。也有被封控社區的居民報名參加,這種情況一天有180元報酬,可以緩解無法出去上班、手??谕5娜济贾?。 -
縣城里失落的財富丨記者過年
姑父過去在地產行業,家境殷實,姑姑嫁過去就沒再干過活?,F在債務沉重,兩人遠走他鄉,姑姑給人做飯,姑父去當司機。兩年沒見過他,多了白頭發,瘦了許多。 -
種花木、蓋房子、退林還耕,村集體土地的變遷丨記者過年
2013年我離家上大學,村子開始悄然變化,一點點褪去鄉村面貌。變化主要圍繞土地展開。 -
買票的一瞬間沒下得了手,三年來的“首過權”讓給先生丨記者過年
在這場處心積慮的暗戰中,我最終不戰而敗。今年,反倒成了我出生至今,唯一一個沒有回家的春節。這個消息把婆婆高興得一晚上沒睡著,半夜三點就起床大掃除,準備迎接我們。 -
遷走的戶口,遷不走的人丨記者過年
由丹江口市六里坪鎮遷出、安置在荊州開發區,和由武當山特區遷出、安置在京山縣的移民常住率僅為12%-39%。